关于12~13世纪时火药成分及其生产方法,中国的史书上缺乏记载。但是从上述的四种火药武器我们可以作出合理的推断。霹雳炮和震天雷都已是具有一定爆炸性能的火器,较之先前的纵火箭和火药包性能上有了较大的前进,它们不再只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而主要是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这就要求火药成分的配比有所改进,火药的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在火枪中,特别是突火枪中使用的火药不仅有燃烧功能,而且又起发射作用。这也要求火药的成分配比和质量有相应的提高。宋末元初人周密(1232—1298年)在《癸辛杂识》中记载了元军将南宋丞相赵葵私宅用作火药库而发生爆炸的事件:“赵南仲丞相溧阳私第尝作圈,豢四虎于火药库之侧,一日焙药火作,众炮倏发,声如震霆,地动屋倾,四虎悉毙,时盛传以为骇异。”他还记载了1280年扬州炮库的爆炸事故:“至元庚辰岁,维扬炮库之变为尤酷。盖初焉制造皆南人,囊橐为奸,遂尽是北人,而不谙药性。碾硫之际,光焰倏起,既而延燎火枪,奋迅如惊蛇,方玩以为笑。未几透入炮房,诸炮亻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以为急兵至矣。仓皇莫知所为。远至百里外,屋瓦皆震。号兵四起,诸军皆戒严。纷扰凡一昼夜。事定按视,财守兵百人皆糜碎无余,楹栋悉寸裂,或为炮风扇至十余里外,平地皆成坑谷至深丈余。四比居民二百余家,悉罹奇祸,此亦非常之变也。”(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第1册,《稗海》乾隆年重订本)由此可见火药已具有相当的爆炸力,其威力远非《武经总要》所载火药所能比拟。另外我们也可从外国史料的对比中作出判断。多数史学家都承认阿拉伯人的火药知识是从中国引进的,而13世纪阿拉伯兵书中火药成分的大致比例为:硝70%,硫10%,炭20%,应与中国当时的火药成分相近。这就是说,中国在12~13世纪的火药应该接近这样的配比:硝70%、硫10%、炭20%,否则震天雷中的炸药,突火枪用的发射药来自何方。此外明初兵书的有关记载也可验证这一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