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教师资格考试:《学记》要求“学不躐等”

2025-04-16 18:26: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战国后期,经过长期私学办学经验的累积,百家争鸣后学术思想的交流融合,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著作,儒家经典《礼记》中的诸多篇章,是这些教育论著之中的代表。尤其是其中的《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论教育的专篇,全文仅1200多字,但对教育的诸多问题均有论述,故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是先秦儒家教育的理论和总结,具体论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等问题。
(1)关于教育作用。第一,在论述教育对社会作用时,《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第二,在论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时,《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把教育的过程比作一种对人性进行加工、雕饰的过程。
故《学记》中认识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即使是教育促进了人的发展,也是以人的发展为中介,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2)教育制度及学校管理。第一,《学记》提出了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建制建学的思想,并指出了当时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第二,提出了一种大学学年制和年限,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学业和品德要求:“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制;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是我国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3)关于教育教学原则。①未发先豫。“禁于未发之谓豫”强调防患于未然。②及时施教。“当其可之谓时”。“时”有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的意思。③循序渐进。此原则在《学记》中表述为“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节”主要指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符合内容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这就叫“不陵节”。④相观而善。“相观而善之谓摩”。强调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⑤启发诱导。此原则在《学记》中被誉为“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⑥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求其失者也”即要努力发扬学生品格中的积极方面,克服其消极方面。⑦臧息相辅。“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课内课外相结合。⑧教学相长。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后人将其作了引申,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4)教学方法。《学记》中 对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均有阐述。
(5)教师。第一,《学记》十分尊师。第二,指出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学相长。
(6)《学记》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是教育史上最早较为系统的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中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从其他思想中分离出来。《学记》中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