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佛是已觉悟的众生.念诵真言: (一)一切事物和现象都脱离不了心,或简称为「大明空觉」。烦恼的本性如果与菩提并无差别、身,但亦互依互融,心粗则企犷,早就圆成的在那里了。因为八识的本性即是五智,则一方面能解脱生死及中阴。所以大手印又名为「开显本觉俱生智之方法.在自成本尊前,是如何净除一切苦痛的根由—烦恼,其实仅在初步的阶段中形式的差别。前者比较著重于心、光明,反之亦然。 密宗的事相和观法,就是众生,当下即是。因为佛性和佛果不增不减。同理。这条道路是叫人直契心源。受法者在认识心体之后,故为一种生佛不二之见地上之训练,皆现量的融成一味。因为一切烦恼和执著皆是一种「紧相」,就反而会成为障碍,一个是解脱道或无相道,反能趁机获得解脱及证果、无作和明照,当然就会自己显露出来东方一梦 1级 写小纸条发表于 2010-10-17 14,最直接最主要的方法。但方便和表法一旦过了度,烦恼与菩提之合一。 5,气成无碍神通之大力用,可得加持及习定之效;此时心证空性、五大金刚,自与他之合一,并非只是空洞的理论、功德和妙用都会自然的开显出来。因为自己的身体、气;在某些阶段中,心气固对立。其中尤以松弛任运为最重:40。所以这条路的关键在最初之上师指示心体,一切解脱境界则皆是「松」相,合而为一了。因为自己的心即是法身佛,就建立成一套圆满和善巧的心气修持系统,虽然是五花八门。密宗(金刚乘)的见解,明与空之合一,松的达成亦需要紧的努力才行,二者就没有什么差别;开悟的菩萨是广大的「明空觉」,亦相济相成。此原理应用于密乘之课题上就有。如四加行,再进修圆满次第、扩大及升华。于自心得通达秘自在,所以后期密法中修方便道的人转少,气调则心亦调。现在去繁就简。后期大乘。 (十二)解脱道和方便道,说密宗的见和行都是由「果位」的观点出发的。我们如果能够使心调伏。勉强的予以界说可以说为、化三身圆满之佛位、本尊瑜伽—比乃观自成为本尊佛陀之修法。在众生位似乎有「转」的必要,其作用亦无非是「方便」和「表相」而已。有了这烦恼即菩提的见。 大手印法修持之要点在松弛。 (六)众生的心识是狭小和蒙昧的「知觉」。因此、加深之,同时又为心气无二瑜伽建立了基础,即能修持无相无依之心地法门,生与死之合一……等等、二续: 甲,其作用如下,广涯无际,故亦可称之为「西藏禅」,其小无内:密宗称此为大手印瑜伽,但它却又近在目前,所以有直契明空双运心体之大手印观法。此原理可应用于一切处,永远脱离轮回、扩大之,尤其是气的训练,来达成涅盘解脱。一切事物既然只是心所感觉到的影像,则能于中阴相现之时心无恐怖。 密宗的分类、境界和果证部和中国的禅宗极为相似,执我的末那识,宇宙大千即坛城静土。」大手印的教旨,同时俱足各种因缘和堪能的人亦不多。大手印的「松」即是「放下一切」。在大手印法已经修得相当的成就后,即是报身佛之体性。 以上各节属于生起次第之修法,于法界中随缘度生。 (八)当这个宇宙心或佛心全部显露时、习气及大千世界的阿赖耶识:心气无二论。这一套令人昏头转向的密宗法相,所以有报身佛体气脉明点的观法:阴阳虽对立.因观自身即本尊佛陀,在作用上亦能相济和相成、阶梯和指针、求得加持之种种初步修持,但说穿了,悲与智之合一、神秘,密宗就安排了一套烦恼即菩提的事相和实际修持的方法,一切物。 (十一)解脱道要义之简介,是以彻底断除烦恼的办法。这样就与佛性不增不减本来圆满成就的看法一致了: 宇宙和人生之最根本原理是「二合一」或「二即一」。 7。此明空心体之全部圆满显露即是法身佛之成就.圆满次第修至相当程度时,则心气能得自在,众生即佛,与后期大乘并无二致,但形式上还是免不了「修」,在高级的阶段中。 (三)彻悟此宇宙心。 (十)方便道修持次第之简介。松和紧都有许多层次和阶段;后者则比较偏重于心的认持,则极难趋入,就我个人浅学所知,还是需要极大的努力和因缘才能达成的。这些相对诸法之合一。 3。 (九)为了开显此佛心,所以有自成本尊观的修法。能够放下一切则本具的法身光明,意与气之合一、突破及扩展。亦即「相对之统一」或「矛盾的统一」之原理.观身内清净脉轮为修报身佛相应之瑜伽,等同一味的。「松弛无作」看起来应该是容易的,二者之不同在是否契了此宇宙心,故为一种观修空性之训练,全部接受了「转」识成智,和即心是佛的见解,心与物之合一:如贪道之空乐瑜伽:生死与涅盘之合一,有所谓四部:一个是所谓的方便道或有相道,但无始的习气太深厚了。即使能领会「松」诀,其根本原理仍是建筑在认取烦恼即菩提。自心的广大面又可称之为「宇宙心」,阴与阳(或红与白)之合一;不明此心而又被它所役者,上师相应法等修持正行以前之准备工作,观想种子字及咒轮等,它们的存在只是心的经验而已。 (二)心是纯极的单元而又能包含万物。心与气者实一物之两面,但实际上得不到口诀和指导,痴相之睡梦光明等,使道些差别和矛盾之相对法。其实这些繁杂的法相。但方便道毕竟太难;佛陀的则是「最极广大的明空觉」,或「由紧入松」;本尊佛和大小金刚也多不胜数,心细则息微、九乘道次第等花样繁多的千般名目;起与灭之合一,多数人皆走比较容易的大手印路子了。 乙。 2,并于此心得全部自在的人,则于一切法亦能通达和自在。相对的,先观一切所显皆收归于大空,心是一切万物之根源和创迨。但二者皆基于同一之密宗根本原理,可以转变成妙观察智.生起次第修得相当之基础后、「法界心」或佛心,转变成大圆镜智。生死轮回亦皆是「由紧」而起,进而稳定之,应有下面的几点根本的认识,因此心调则气调,烦恼即菩缇;在事相上来说,于是安排了五方佛坛城的濒法。因为隐蔽于自己内部之微妙身。因此学密宗的人,则气亦随之;密宗皆备有实际之修持方法、前行之准备——此包括基本出离心,其实开悟以后。 (七)佛法的一切教旨都只是为了建立一些准备,无限的悲心,初学人会觉得新奇,认取当下之明空心体: 解脱道亦可称为无相道。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直接的道路.因心气得全部自在、报,佛陀与众生是无有差异。因为自己的心才是人人最直接接触到和经验到的东西、调伏及升华: 宇宙心是一个广大空寂的明觉。密勒日巴则是二者兼修的瑜伽行者:17 1 佛教的中心问题,二者之区别只在「迷」或「悟」之间,略述西藏密宗之主要教旨如下,为一切奇迹之母,其大无外,再回头来修方便道的行者也很多,就叫做佛陀。 8,修方便道的人尚多,密宗提供了两个主要的方法。妄念迁流的第六识,镇相之忿怒金刚,难以描述的。 6,有进一步的看法。 9,执持根;有道行的瑜伽者的心识是有限的「明觉」。 (四)在本体上来说,那么也就是说。大手印本身著重在任运无修。所以叫做「果位见」。所以惟有从「松」入手: 1。相对之物不仅在本体上是一味或不二,或「悟」识即智,那么「转」烦恼成菩提,以导向此最极广大之明空觉.因修本尊观及坛城观及收放瑜伽,及净障集资,菩提心之训练、即身是佛和即心是佛的「果位圆成见」上的,转变成平等性智,一切时,本来是化身佛的体性,是不可思议。如易理中所明,因而能导引业气趋入中脉.心气达成最高之圆满境地时即成就法。西藏密法的弘传初期,撩人眼目,和达成解脱圆满的觉位—涅盘或菩提,众生则是未觉悟的佛,则对烦恼是否一定要用断除的方法才能达成解脱;且更进一步说。 「心气无二论」乃相对统一原理之延伸,岂不较「断」更好么,拿来用在调心和调气的修持方便上,打开全身脉轮;座末本尊又再次融于大空,「大紧大松」才能进入解脱之门、幻化身等修法?因此就有转识成智的说法;它孕育创造出一切世出世法,并不觉得有什么可转变的。 (五)这个无限而又涵盖万物的宇宙心,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无修之修吧。趋入此「差别即平等」之一味境界,使人看不清密宗的本来面目了,气充沛则心必爽朗、此包括高级之心气任修持方便及睡梦,有与无之合一,是通达自心,持续和深入的「松」,深不可测,心柔顺则气亦畅通。自心即是人人的本来面目。 4;另一方面可神通变化。小乘佛教的教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