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隐士的仕途智慧》读后感

2025-05-21 01:06: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如今,大家都想做官,都觉得做官其乐无穷。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人们却在纠结这样一个问题:我是去做官呢,还是去做隐士呢?这就是魏晋时期。
  山涛推荐嵇康做官,嵇康为啥不领情,反而与他绝交
  魏晋时期名士的隐逸生活是中国隐逸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有许多隐逸文化的新亮点和新特色,也是魏晋名士风流中的重要画廊之一。
  隐士活动的政治内涵,突出表现在他们与皇权的关系上。隐士形成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士人的独立意识,即“道”优于“势”的信念;二是皇权所希望的隐士的社会使命,即在皇权与社会的矛盾中起到协调作用。这就决定了隐士与皇权间无所不在的紧密关系:皇权一方既要用隐士来装潢门面,又要避免隐逸之风可能产生的不安定因素;隐士一方既要追求独立意识,又不得不承认为人君之臣民的现实,即尽管“道”优于“势”,可又不得不服从“势”的绝对统治。于是,双方如同一对命里注定的冤家,互相排斥,而又互相吸引。
  经过前代的教训,魏晋时期的皇权与士人都展开了对双方关系和相处方式的思考与研究。其活的标本,便是“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为我们描绘了这个隐逸群体的产生概况: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读过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人不免要有这样的疑惑:既然七贤是一个亲密无间的隐退群体,山涛又好心好意推荐嵇康做官,为什么嵇康还要把山涛骂得狗血喷头,并且与之绝交呢?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就明白了竹林七贤在隐逸文化史上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