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人格竹。请说明意思

2025-05-12 23:54:2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守仁格竹典故的介绍:从小就有为国靖难、做圣贤想法的王守仁,十八岁时开始苦读朱熹的书,认为那样能帮他走向圣贤之路。朱圣人用四个字指出了金光大道:格物穷理。意思就是“理”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至于到底怎么格,那就不管你了,愿意怎么格就怎么格。那么“格”到什么时候能够“格”出理呢?关于这个问题,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伟大导师程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便会“豁然贯通”。这下好了,王守仁就开始“格”上自己家的竹子了,就这么没日没夜的“格”,不吃不喝的“格”,雷打不动的“格”,每天呆呆的看着这个有“理”的竹子,终于,王大师被“格”倒了。他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后来通过与一位禅师之间发生的事情,王守仁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在历经十九年的痛苦沉浮与挣扎后,在那载入史册的一瞬,他顿悟出了“理”。简单理解就是:万物一体,知行合一。天人本是一体的,懂得道理是重要的,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

回答(2):

格,就是表示参悟事物与天理之间的关系
按程朱理学来讲,所有的物体都可以用来参悟
从参悟这些物体的过程中去理解天理换句哲学术语就是,参悟人与宇宙的关系
但是,如果按陆王心学的角度来看
格,就是去体验
要了解一件事物的本质
就必须去体验和经历
然后从中获取知识
所谓“心外无物”,可以引申为,如果你不去体验,事物就不会进入你的思想中
比如说,你没有看到花开,那花在你的心里就是没有开的
这是主观唯心主义
而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两家都是唯心主义
当然啦,我们也不能随便就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在哲学思辨的过程中,唯心主义也是必不可少一个门类
马克思就认为唯心主义的黑格尔是他的哲学思维上的导师嘛跑远了这里的“格”肯定是参悟的意思
但是,如果要说王阳明一生的学说来解释这个“格”,那应该是“体验”的意思
个人浅见参考资料:《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王阳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追问:王明阳的 心学 的主要内容大意是什么 和程朱理学 有什么不同之处 回答:阳明心学
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王学的内在结构是良知和致良知经由知行合一而构成的.在这一结构中,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在王守仁看来,心是无所不包的.物、事、理、义、善,学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但他又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是“致良知”、为圣的内在可能性.同时,他又强调“良知”是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与内在的个体心理欲求的统一(“天理之在人心”),是与天地万物同体的.正是这个充塞天地的“良知”(灵明),才使“我”与万物(包括社会)无间隔地一气流通,互不内外远近地融为一体.也正是这种天地间活泼泼的、“个个心中有仲尼”的“良知”,才感召人们去追求那种具有“凤凰翔于千仞”,“淳德凝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②的“狂者”或圣人境界.这就极大地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高扬了人格精神的伟大,成了“致良知”的主体后天努力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王守仁突破了朱熹那种“天理”的绝对性,从而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
“致良知”就是如何为圣的过程,变本然的知为主体意识自觉把握的知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说的“知行合一”.在这一“致良知”的过程中,王守仁强调认识主体生命意志和情感投入.主要表现在:“致良知”是对“无一息之或停”的天道和作为人类童识历史积淀的《六经》等的动态认识过程.这里就要求认识主体要有历史感.同时,也表现在“致良知”是主体澄静体悟的情感心灵活动.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也就有一个“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而觉“有滋味”的不断深化过程.因此,“人若复得”“良知”,“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替与天地万物同体并一气漳通的超然自乐的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主体人格精神获得了高扬,个体的生命存在价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灵被提升为与天地同体无古今的永恒.而这正是生命的体验过程.
从上文对王学的内在结构即“良知”、“致良知’等分析看出,王守仁的心学是一种体验哲学.作为其心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美学,也具有鲜明的体验性质,可以说是体验美学.所谓体验美学就是审美主体通过生命体验那种具有时间上的永恒性(无限性),空间上的整体性,方式上的直接性和本质上的超越性的审美意象或审美境界.王守仁的体验美学就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把握那种具有永恒性、整体性,直接性和超越性的“至乐”或圣人境界.

回答(3):

出 处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示 例 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二事,因存记所疑,俟~者详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
格物穷理,由朱熹提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明朝的王守仁一心想做圣贤,迷惘之余,"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著名的"守仁格竹"出自这一事件,后来王守仁因政治生涯几起几落,经历了人世间的生活百态,终于发现理学中存在的局限性,由此反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主张“吾心之良知”,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回答(4):

守仁格竹,楼主打错了,楼上正解

回答(5):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王守仁曾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后来王守仁因政治生涯几起几落,经历了人世间的生活百态,终于发现理学中存在的局限性,由此反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主张“吾心之良知”,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