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失去了,德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德失去了,仁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以此类推。 打个比方,在有太阳的时候,我们是看不见星星的。 如果一个社会的“道”运转得很正常,我们又何必需要通过提倡“德”来维护它呢? 当然,一个社会运转一段时间之后总会有一些不正常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德”来进行一些校正。这就是“失道而后德”。“德”是一种无意识的东西。“德”的校正速度是最快的,也是最有效的。 如果德出了问题,那么就会有一部份人站出来,提倡“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道主义份子”,“仁”者,二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这就已经是一种有意识的东西了。 如果“仁”也不能得到大家的响应,那么怎么办呢?人们就会集结一些小的利益集团,例如国家、民族、地方势力等等,他们通过这种小集团内的合作,来保护自己,这就是“义”。所以说“失仁而后义”。如果一个社会开始崇尚“义”,这个社会肯定是出了什么比较大的问题。 如果“义”也无法维持,社会就会崇尚“礼”。人与人之间会开始计较对方的一言一行,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跟你翻脸。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仁之人把自己做得事看作是一种责任,上义之人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功劳,而上礼之人考虑的是一种回报。当一个社会到了“失义而后礼”的地步,这个社会就有大问题了!!!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之华而愚之始。”咋看之下,大家表面上似乎都很和睦,但背地里却是勾心斗角、斤斤计较。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保持下去,这种“礼”,失去了道德仁义的支撑,最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某些矛盾一旦爆发,那么后果可想而知。如果阁下回顾一下历史,这种事情比比皆是。 有太阳何必需要群星?有道何必需要德?有德和必须要仁?有仁何必需要义?有义又何必需要礼呢? 如果你看到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团队开始大举崇尚“礼”、崇尚形式的东西,这个时候就要特别小心了。 危机可能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