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农村老年人,在身体健康时会提前让家里人把棺材做好?

2025-05-21 03:51:3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说到棺材,我想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东西,还记得小时候特别害怕这种东西,我们都知道农村的老人特别关心自己的后事,其实做好棺材的老年人确实有一种讲究,他们的观念是,劳碌了一辈子,因此也需要有一个好的棺材,那是以后永远的家,必须有一个好的棺材,至少能在死前看到。做棺材也是有讲究的,

需要有好的木材,而且容易腐烂的木材,一般都选择红松,或者是梧桐树,这些木材埋在地下不易腐烂,撑的年岁比较长。 到了一定年龄后,特别是在五十多岁快六十岁的老人,对于生死真的看淡了很多。到了这个年纪阶段,自己也能够坦然的面对这些了。

所以,从心理上来说,棺材对于他们并不害怕。并且对于老人来说,生老病死都看透了,相反他们更看重的是死后不连累后人。生前把棺材做好了,自己也知道自己的事不会多麻烦了对死亡的尊重(古人对于死亡的认知并不是腐烂和虚无。而是带着圣神和神秘的看法,就像是去另一个彼岸)这也是不单中国独有,放眼世界皆如此类。 

3,约定俗成。当一个习惯被传承,就变成了风俗。 平民百姓没办法建陵筑墓,但对于自己死后的容身之所还是可以选择的。 不是老年人才会这么去做。在造自己的棺材之前,一般还会选择自己的墓地。他们很早就开始考虑这些问题了。只是因为子女、工作、生计等把这个事给拖后了,等子女成家,自己无所担忧。就开始考虑这些“终生大事”。 

回答(2):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喜答。 先来说说你的问题补充描述。死亡是一个禁忌话题,但确是必须面对的话题。坦然不是他们的选择而是必然的面对。 深层原因应该有以下: 1,对死亡的尊重(古人对于死亡的认知并不是腐烂和虚无。而是带着圣神和神秘的看法,就像是去另一个彼岸)这也是不单中国独有,放眼世界皆如此类。 3,约定俗成。当一个习惯被传承,就变成了风俗。 平民百姓没办法建陵筑墓,但对于自己死后的容身之所还是可以选择的。 不是老年人才会这么去做。在造自己的棺材之前,一般还会选择自己的墓地。他们很早就开始考虑这些问题了。只是因为子女、工作、生计等把这个事给拖后了,等子女成家,自己无所担忧。就开始考虑这些“终生大事”。 拿自己说段吧,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小时候母亲在单位都会带着我,单位有个看门大爷,吃住在单位,一次停电,母亲带着我和一群同事还有大爷一起坐在院子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棺材,他说他的棺材用了什么料?用了什么漆?用了什么样式?最后还看玩笑说。拿菜刀剁都没反应,他还在为这个棺材不断的完善,期间没有什么尴尬和悲伤。大家都很平静和高兴的说,你要知道她的棺材就摆在他住的小房旁边。没有人说什么,没有人害怕。到时我还小,被吓得不行。 题主所问的的确是个现象,当下在城市,在现代的冲击下。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东西了,不得不呜呼哀哉。个人看来这些不是封建。也不是腐朽。只是一个对生命和自身的尊重的传统。 最后希望母亲健康长寿,也希望题主在乎的人也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