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到二战末,才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剩

2025-05-20 21:22:5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也不能说是步枪威力过剩,而是大口径步枪威力过剩。
从火药枪排队枪毙时代一直到二战初,步兵和步枪还算得上是战场上的主角。尤其在不怎么发达的地区(比如中国战场),战争经常还要靠战壕里的步兵步枪对射,然后步兵冲锋。这个时候,大口径步枪比起小口径,比如德国毛瑟(7.92口径)比起日本三八大盖(6.5口径),单发杀伤力要强得多,一枪顶三枪。
但是随着战争科技的升级,武器装备的更新,步兵和步枪,不再是战场上的主角了。飞机坦克大炮,成为强国的标准配置。比如美国在二战时,造了十几万架飞机,苏联造了十几万辆坦克。
这样的情况下,不再需要除了狙击手以外的普通士兵们,在战壕里远距离互射,枪更多应用在一两百米甚至几十米内的接战,尤其是登陆突击和巷战的时候,要的是火力倾泻,子弹的密度,而不是六百米甚至一千米的射程和单发子弹的大威力。射速慢,后坐力强,威力大的步枪,在巷战中,不仅用处小,大威力的子弹还很容易产生跳弹,误伤到人。而大口径子弹的重量也高于小口径子弹,会带弹量少,不利于现代战争。
所以现在的主流步枪,都是射程四百米左右,5.56或者5.8的小口径自动步枪了。只有追求射程、弹道和威力的狙击步枪,还是大口径为主。

回答(2):

以前就发现了,但是二战激烈的时候都得开足马力生产,不可能停工等新枪,甚至都没有多余时间去试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