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花怎么防治白粉病

2025-05-13 21:12:4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症状特点:病原为蔷薇单囊壳菌。该病原真菌侵染月季的叶片、花器、嫩梢等。早春,病芽展开的叶片两面布满白粉,叶片皱缩反卷、变厚,逐渐干枯死亡,成为初侵染源。生长季节叶片受侵染,首先出现白色褪绿黄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连接成片。嫩叶染病后,叶片反卷、皱缩、变厚,有时为紫红色。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病斑略肿大,节间缩短。花蕾染病后,表面布满白粉,花朵萎缩,不开花或花畸形。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芽、叶或枝上越冬。有些地区以闭囊壳越冬。翌春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靠风传播。温暖潮湿的季节发病迅速,最适发病温度为17℃至25℃,5至6月和9至10月是发病盛期。品种间以光生、蔓生的多花品种较抗病。土壤中氮肥过多、钾肥不足时易发病。一般夜间温度较低(15℃至16℃)、湿度较高(90%至99%)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高(23℃至27℃)、湿度较低(40%至70%)则有利于孢子的形成与释放。

 防治措施减少侵染源。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病芽并销毁。休眠期喷洒2至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杀灭病部越冬的菌丝或闭囊壳。

 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栽植密度、盆花摆放密度要适宜,温室栽培也要注意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避免氮肥过多。早春修剪感病枝叶和枯死茎梢,使之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灌水最好在晴天的上午进行。

 药剂防治。用必菌鲨800-1000倍液,喷克菌2000-3000倍液,25%粉锈宁1500至2000倍液喷雾。硫磺粉常用于温室白粉病的冬季防治。近年来,生物农药发展较快,BO-10、抗霉菌素120对白粉病效果较好。在白粉病初发生时,用有效浓度为100毫克/升的抗霉菌素120喷雾,间隔期15至20天,连喷3次,有良好的防效。

回答(2):

月季白粉病是月季上普遍发生的病害。在部分地区危害相当严重。

症状:叶片、叶柄、花蕾及嫩梢等部位均可受害。初期,叶上出现褪绿黄斑,逐渐扩大,以后着生一层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全叶披上白粉层。嫩叶染病后叶片反卷、皱缩、变厚,有时为紫红色。 叶柄及嫩梢染病时,被害部位梢膨大,向反面弯曲。 花蕾染病时,表面被覆白粉霉层,共姿畸形,开花不正常或不能开花。

病原:病原菌有性世代为单丝壳属的真菌[Sphaerotheca pannosa(Wallr.)Lev.]闭囊壳球形至梨形,直径85~120微米。附属丝菌丝状,少而短,暗棕色,有隔膜。含1个子囊,子囊宽椭圆形到球形,大小为88~115×69~75微米。子囊孢子8个,大小为20~27×12~15微米,宽椭圆形。无性世代为白尘粉孢菌(Oidium leucocnium),分生孢子串生。

传染途径:月季白粉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病叶或病枝上越冬,有些地区可以闭囊壳越冬,翌年以子囊孢子或分子孢子作初次侵染。随风传播,直接从表皮侵入或气孔侵入,温暖潮湿的季节发病迅速。月季的不同品种对白粉病抗性存在差异,一般光生、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但抗病性常因产生新的生理小种百丧失。土壤中氮肥过多、钾肥不足时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早春修剪和销毁所有死亡的感病枝梢,可以减少侵染来源。初期病叶应及早摘除。 2. 温室栽培时,应增加通气,使湿度不致过高。施肥时应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施磷钾肥。 3.使用药剂防治时,喷药要全面周到,保护好幼嫩部位,新梢生长盛期和雨季应增加喷药次数,发病初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回答(3):

月季花出现白粉病,用了“它”,就可以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