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
其一
楚王让其从小门入,意在给他一个下马威。晏子据理反击:“使狗国者,从狗门入”其暗含的一个逻辑三段论是:你让我从狗门入,你就是狗国不费吹灰之力,即把拟狗之辱还给楚王。
其二
楚王讥笑晏子不堪使命,晏子则回答:“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凡讲究礼仪的君子之邦,是不会让外国使臣从狗门而入的让人从狗门入国者,必为狗国。分明是骂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到无法容受的地步。
紧接着又补了一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我出使的不是狗国而是楚国,故不应当从狗门入。一下子又巧妙地把楚国从“狗国”的尴尬地位上拉了回来,使对方既挨了骂,又无法还嘴,只落得个自知理亏、自讨没趣的下场。后一驳则是以退为进,反将一军。
其三
楚王讥刺齐人委派晏子,属用人不当,显得齐国“无人”。晏子则将本意上的“有无人才”之辩,巧妙地转换为齐国“有无人”之辩,对以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口众多,“张袂”可以“成阴”,“挥汗”可以“成雨”,行人“比肩继踵”,何谓“无人”?楚王关于齐国“无人”之诬,一攻即破。
其四
取类引譬,指出对方论题的荒谬,此其三也。针对楚王诬齐人“善盗”,晏子引用化橘为枳的故事,说明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叶徒相似,味实不同,原因在于水土、地气不同然后采用类比推理,指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正是楚之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使然。
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是:借力打力,把别人的话加以发挥,让别人不好反驳,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第一次晏子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让楚王没有任何选择的打开城门。
第二次晏子将计就计,顺着楚王的逻辑说下来。先贬低自己,再贬低楚国。
第三次晏子举了个楚 国上下都熟知的现象,说明了淮南的柑橘到淮北就变成枳,是两国水土不同的缘故。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楚国却做起盗贼来,是水土不同的缘 故。不但形象的点明齐国人在楚国做盗贼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