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至今,中国武术的发展?

2025-05-21 20:52:4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 “一阴一阳为之道” 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回答(2):

从历史的角度看,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尽管进入近代以后,武术的技术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技击应该始终是武术发展的价值前提。可是在当今的竞技舞台上,不管是与技击貌合神离的套路运动,抑或戴上护具的散手运动,都给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打上了一个问号。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对传统武术的汲取。只有这样,武术才能在历史的交叉点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关键词:武术本质特征现状 发展走向
中图分类号G852
On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Wushu from the Point of
Its Essential Chracteristics

Abstract The art of attack and defence has bee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atics
in Chinese Wushu though there have been great changes in its technique system
in modern times. However, in modern competitions whether the series actions
that are seemingly in harmony but actually at variance with the art of attack
and defence or protected boxing just puts a question mark on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Wushu is healthy development depends on both
theoret ical guidance and the absorption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keywords
Wushu essential chracteristics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引言:"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个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究会上所作出的对武术的文字定义,既阐明了武术的体育性质,又表述了武术的民族特点。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体现为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特点。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武术始终是围绕"武"的价值和规律发展的,它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和技艺,这也是它能在历史长河中屡经厄运而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所在。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近来武术运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武术的发展越来越偏离"武"的传统价值和规律,从而走入一条越发狭窄的小胡同,这不能不给这个吸吮了数千年文化乳汁的民族体育项目健康发展带来妨碍。同时,也引起了海内外武术界的高度关注。

1 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思考
所谓本质特征,是指事物概念所反映出的该事物内在规定性的外在表现。尽管从近代起,武术已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集中反映为武术是一种以格斗技击为本质特征的技击方式或仅是一种"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身体活动。关于这个问题,不妨从武术的形成、发展来加以考察,也许更能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在古代,人们进行攻防格斗,主要使用短兵相接的技击技术,无论是军旅武艺活动中的大规模阵战拼杀,还是少数人之间进行的"两两相当"技击格斗,主要通过训练来掌握这一类技术技能,并用之于实战。这既是当时习武的价值体现,也是习武的主要目的。因此,无论是进行身体直接对抗的格斗训练,还是练习既具有民族色彩,又能满足传授、记忆、训练的需要而产生的武术套路,以及围绕这两种形式而存在的各种训练手段和各种练功方法,大体上都是紧紧围绕这个目的而展开,而发展的。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些学者往往会引用明代军事家戚继光斥套路武术为花法,"无预于大战"的批评,认为武术的套路本来就并非实用的,从而提出武术与技击的分异。事实上,只要把戚继光的评语前后综合起来分析,不难看出,戚继光批评套路武术为花法,"此艺不甚预于兵",是基于军事阵战角度,实际在戚继光的武术观中,他从来没有否认套路武术在"两两相当"单打独斗中的技击价值,反而明确提出,套路武术"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⑴。随着火器的出现,武术的技击功能在军事舞台上的价值也随之减弱,技击格杀成了近代军事战争中的一种小小补充,而武术本身也纳入了近代体育的洪流之中,其技术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至现代,更是形成了以专业队为主体的竞技武术体系。但从历史看,决不能因此就否认技击性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这个逻辑前提,也不能由于专业队为主体的竞技武术在社会上的影响,而忽视整个社会对武术的文化认定和价值取向。

2 武术本质特征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武术现状
50年代中期,在《新体育》、《体育文丛》等刊物上,曾围绕武术的性质、发展方向等展开了一场理论大讨论,不少学者一致指出,技击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发展武术"必须保存武术固有的风格特点"⑵。令人不无遗憾的是学者们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建国以来,武术运动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武术本质特征所要求的技击性却大大削弱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武术运动的良性持续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值得深思的倾向。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武术运动是以套路形式展现在竞技舞台上的。以动作规格为主要评分标准的竞技比赛杠杆,使武术以功架练习为手段,以技击实用为主旨的目标追求发生了倾斜,竞技武术体现的仅仅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精神征服,也就是说是对观赏者而言的一种审美效应。而这种竞赛套路往往是由创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演练者的具体条件来进行编排的。在编排过程中一般不会考虑技击应用的必备条件,它脱离了实用价值的客观性和随机性。在演练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所谓"技击意识",也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表演性,这种演练意识与真正的技击意识只能是貌合神离。在套路的训练方法上,竞技武术由手以争分夺牌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所以与传统的讲究格杀实用,并注重多种练功方法的传统训练方法发生变异而显得单一。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中国武术历来所追求的主体目标和本质特征正在渐渐淡化,正在远离我们而去。

谈到这里,也许有的人会以近十多年来开展的散手运动为例而认为、目前不正是在大力开展武术的散手运动吗?散手运动的开展,确是对以往单一以套路为主的武术运动的一种突破,给中国的武术运动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也可以看作是以前武术运动在发展到某一阶段对武术本质特征的一种回归。

散手武术包含着踢、打、摔、拿等动作的运用,有着丰富多彩的技法和招数;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的散手缺少能够体现这些具有武术特征的技术,不少散手选手甚至连武术基本功也没练过,他们的武术技术基础一般都比较差,难于在散手中运用武术招数,这样就容易将中华武术混同于一般的搏击术,失去武术固有的本质特征。

目前,竞技武术中套路和散手运动两种形式并存,但它们都没有很好地保持武术的本质特征。套路越来越趋象于"技巧加体操",散手也快要成为"自由搏击";但套路却没有体操高难、优美,散手也没有跆拳道凶猛、厉害,这样下去,难保武术不失去其精华和魅力,更谈不上弘扬武术,走向世界。

3 武术的发展走向
武术要发展,首先必须继承其本质特征,不断吸取传统武术的营养来充实自身,保留武术固有的风格和特色。因此有必要组织专家研究如何在现行的套路比赛和散手比赛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对于这项工作,一是要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办,不能再迟缓;二是在步骤上项目改造要采用渐进法,要稳妥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这项工作,使之能充分体现武术的特色。

攻防技击乃武术的本质或灵魂,套路的编排应以攻防动作为基本特征,以各种搏击技巧、手法或招数为内容去串编,套路是散手技术的基础,如果撇开套路基本功不练,一味只习蛮力,练散打,犹如空中楼阁。⑷在散手运动中,也并非只有拳打脚踢,象少林拳中的童子拜佛、八卦掌中的白蛇吐信、太极拳中的手挥琵琶等等这些技法一旦在格斗中使用得当,其攻击威力和效果远在拳脚之上,所以练套路者,应该加强格斗技术的实战练习;练散手者,多进行套路演练,套路和散手二者要互相渗透交融在一起;只有这样,武术的本质特征才能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才能使现代武术不负"功夫"之称。

结语:武术要发展,离不开武术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已是当代武术界的共识,我们需要武术科学化,需要在理论上对武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科学阐述和指向,为此,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尽快制订出有关武术的科研规划,加大武术的科研力度,使我国这项优秀的文化遗产更加科学、完善,以它丰美的姿态走向世界。

回答(3):

今年就有方向了
古武术其实就是古代传下来的比较原汁原味的武术,还没有像中国的散打或韩国的跆拳道那样经过现代的改造、包装、推广,但古武术中有的是适合格斗的,有的则不是,就以中国来说,实际上古武术有很多很多,比如中国西南部的苗族、藏族都有自己的传统的古武术,有的失传,有的还在流传,像苗刀就是仍在流传的一种古武术,不过国家体委发现之后,又给改造和包装、推广了一下,当然味道可能又有很大的变化了!像大家熟悉的少林拳,可以称之为古武术了,虽然经过改编,但我知道的少林拳的很多拳法都是古传的,尤其是民间,不过大多是以武术的套路形式传下来的,所以在格斗中的实用价值并不是特别大,因为很少有人能真的把他很好的用于格斗,毕竟是套路,就像舞蹈一样

回答(4):

我们的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