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墓葬中陶塑的家禽达到怎样高超的技艺?

2025-05-21 08:35: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唐代墓葬中陶塑的牛、羊等家畜和鸡、鸭等家禽,其形象动态的塑作技术,远比汉代进步。1965年,甘肃秦安唐墓中出土有三彩卧牛,也是比较少见的。这里再举出河北唐墓出土的一件卧地陶牛,右前足掀起,头部上扬,好像正在要起立的顷刻。其静中有动的神态,令人想起西汉霍去病石雕群中的那件卧马。这种瞬间的动态,在雕塑造型上是颇难掌握的。可能是古代匠师们能深入生活,熟悉了牛马的习性,因而能雕塑出那种形神兼备的动人形象。

家畜中的猪狗在唐墓随葬中也颇多见,像隋代那样的一只母猪,哺乳着群仔猪的塑作也仍然有,因为它是社会农业经济发展,六畜兴旺的象征。唐郑仁泰墓的三件陶猪中,即有仔母猪一件,同时也有猪群的出现。唐韦泂墓有陶猪十二件之多,其中的四件陶猪由于体积小(身长约10厘米),看来是由塑作者随手捏来,很类似动物雕塑家的草样,但却神态各异,动静有别,形神毕现,可以说是概括了猪的生活百态,一种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样高超的小品雕塑,恐怕也只能出现于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发达的盛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