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海上作业全面完成,承担本次试采工作的平台“蓝鲸1号”将于近日返回位于烟台的母港。这也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作圆满结束。
我国首次可燃冰试采工程,从今年3月14日“蓝鲸一号”抵达神狐海域开始,共在作业区域工作138天,在此期间内,正式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创造了可燃冰开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中国地调局首次可燃冰试采工程组组长谢文卫:实际上我们这个平台到这儿,到今天为止的话,应该是有四个半月了,从我们试采的周期和总的产量来讲,是世界上领先水平。
在完成预定任务之后,我国首次可燃冰试采工程组,还对试采井完成了封井等后续工作,并于今天完成最后一批工程组队员撤离。监测参数显示,此次开采对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同期获取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为我国后续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
可燃冰全称甲烷气水包合物(Methane clathrate),也称作甲烷水合物、甲烷冰、天然气水合物。最初人们认为只有在太阳系外围那些低温、常出现冰的区域才可能出现,但后来发现在地球上许多海洋洋底的沉积物底下,甚至地球大陆上也有可燃冰的存在,其蕴藏量也较为丰富。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H4·8H2O “可燃冰”是未来洁净的新能源。它是天然气的固体状态(因海底高压),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这是因为天然气有个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温度2~5摄氏度内结晶,这个结晶就是“可燃冰”。因为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也常称为“甲烷水合物”。在常温常压下它会分解成水与甲烷,“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外表上看它像冰霜,从微观上看其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气体分子。目前,可燃冰主要分布在东、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边缘,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由于开采困难,海底可燃冰至今仍原封不动地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