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的发展

2025-05-05 20:26:0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2006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依然保持在15%左右稳定的增速,生物医药企业收入增长显著但利润增长明显放缓,竞争趋向于新技术与新领域。专家表示,对于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具备创新能力、拓展融资渠道至关重要。
随着生物医药产品外包的逐渐兴起,生物医药市场开始茁壮成长。但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由于生物技术产品开发耗资巨大、周期漫长,使融资渠道不畅的国内中小企业面临困境。
据了解,在美国资本市场中,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除了以IPO形式上市之外,还出现了反向兼并、合资、外包等多种融资形式。“那些缺乏资金的生物医药中小企业,很有可能在产品未能实现盈利之前,就已经被市场淘汰了。”。
中国生物医药的原创性研究及资本市场远远落后于海外,这导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恶性竞争的局面。
对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专家指出,鼓励自主创新,着重实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速发展中国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突破。
此外,建立良好的高科技投资市场、生物风险投资基金及独立的评估机构是生物医药产业最重要的资本基础。以企业为主导的资本流向,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以发展原创科技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更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及政府的支持,这是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最紧迫的问题。
中国的生物医药投资应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结构,资金的流向以企业为目标,吸引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管理者聚集大量不同专长的科学家,在某个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向横向扩散发展。产业化成果是很多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公司的领导者是需要具有知识资本的管理型人才。国家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科技的发展思路,使资本朝正确的方向流动,但是需要时间进行转变。而民间资本还停留在原先的概念上,仍旧以大学的科学家为中心,试图以他们为招牌吸引更多的资金。
虽然生物医药产业尚未实现盈利,但资本仍在不断涌入寻找机会。对于许多风险投资基金来说,生物医药已经成为热门的投资领域,只有那些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才会被关注。

回答(2):

生物医药外包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2017-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外包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五年间复合增速达到42%,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444亿元。

注:根据Frost & Sullivan医药外包市场规模,结合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生物医药临床受理数量的比重测算生物医药外包市场规模。

医药外包服务流程

新药开发全流程可以分为药物探索-药学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审批与上市-销售等环境,CRO业务渗透从药物探索前期的疾病选择开始,至新药审批上市环境服务结束,主要涉及药物发现、药理毒理研究、临床试验等服务;CMO/CDMO主要从临床前研究阶段介入,至药品生产环节完成退出,主要涉及生物等效性试验、简略医药申请、仿制药生产等服务;CSO业务主要服务于新药上市后的销售,利用优质的渠道推广新药。目前,中国生物医药外包行业需求类型主要为CRO及CMO/CDMO。

生物医药CRO细分市场以商业化阶段为主

生物医药CRO可以按照制药流程划分为临床前、临床两个阶段,临床前阶段的服务主要涉及药物发现、药理药效研究、安全性研究、有效性研究等,而临床阶段主要涉及临床I-IV期技术服务、临床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新药注册申报等。从生物医药CRO细分市场来看,临床阶段是主要细分市场,占比达到74%。

生物医药CRO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超40%

根据Frost & Sullivan 统计的中国CRO市场规模数据,结合中国CDE临床受理数量中各年份生物药占比情况,测算2017-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市场规模。近年来生物医药外包市场规模呈现上涨趋势,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313亿元,五年间复合增速达到40.21%。

注:中国生物医药CRO市场规模结合Frost & Sullivan发布的中国医药CRO市场规模及CDE生物药临床受理比重测算。

中国生物医药CRO市场贡献率呈波动下降

从生物医药CRO市场贡献率来看,2017-2021年,CRO市场贡献率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2021年其贡献率为70.50%。CRO主要涉及一系列药物研究工作,相对CDMO来说,其技术门槛、投入风险均更高,市场参与者更青睐开拓CDMO业务。

注:贡献率= 生物医药CRO市场增量/生物医药市场总增量。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医药外包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