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船夫曲

要资料
2025-05-21 19:10:0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伏尔加船夫曲》首先在于它的封面和室内设计方面,色彩鲜明,人物、背景、画的栩栩如生,从一定的欣赏角度上便激起了学生们上这堂课的兴趣。
  其次,《伏尔加船夫曲》的内容丰富多彩,而包罗万象,不仅有浑厚、深沉的音乐 ,还把生动的人物和凄惨的社会背景描写的淋漓尽致,既陶治了学生们的情操,而且增长了他们对俄罗斯的见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最后,《伏尔加船夫曲》给学生们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在音乐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自己体会、表演、感染溶合的唱,包括自己的艺术论坛来提高艺术表现力。
  金赛萍老师和朱红曙老师的这堂课,感染了我,使得我对《伏尔加船夫曲》的更深层认识,两位老师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引导主题简捷,让学生们直接就投入到这堂课中来,先说一说金老师的这堂《伏尔加船夫曲》:
  首先,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学生几乎对欣赏的概念是空白的。金老师讲述了《伏尔加船夫曲》的一些历史背景,使得同学们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出现了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引出的主题也相对呼应,显得连贯、有层次感。
  在初听歌曲时,出现了4个问题,让学生们边欣赏边思考。但它是一首艺术气息和音乐节奏感很鲜明的曲子,金老师明显把音量拧的太小,使得听起来没有那艰辛、困苦、沉重的味道。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辛困苦没有完全由音乐描绘出来,激发不了学生对这一个社会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在初听歌曲结束总结时,金老师说这是一首男低音演唱的曲子,但它放的恰恰是合唱与领唱相结合的一种方式,这样就误导了学生的思维,这可能是一个小失误。在初听歌曲完毕后,开始回答那些问题,金老师的电脑出错,显示出正确答案两次,让学生们照摸搬样,没有兴趣和动力再去讨论该有的结果。但在讨论这些问题时,金老师又放了《伏尔加船夫曲》的音乐,轻轻的,感觉象是一种背景音乐,使学生们的思维跟着音乐边转边想,更有思维突飞猛进的感觉。这个非常好,值得我学习。可是,在中间一段强的时候,金老师应该拧轻点,或者所性关了,否则这重重的音量,把老师的声音给埋没了,听不清楚,也就无味了!
  下面又出现了复听音乐,又带着4个问题欣赏音乐,欣赏了两遍那已经是一种完美的表现了,但你再一次去欣赏,已经使得麻木、厌烦了,而且问题的多次重复,使得这首曲子已更枯燥乏味,毫无表现力。音乐课上,学生们注重的是情感享受,而在这文字享受上那是次要的,并不需要多次提醒,多次回答。最后,在表演节目时,金老师的自由理解示范挺不错,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动性和战斗性。
  总体来说,这堂课有点单调,只是结合了书上的东西,反复成述,并没有结合课外,更没有突破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个点。
  对于朱老师的这堂课,可以说是成功胜于失败。整个课程安排,有始有终,都是在很顺利的进行下去,让人不知不觉的进入到这个音乐美的海洋。
  首先,当伏尔加河地图出现在屏幕上时,让同学们有种新奇感,但正当大家在观看图表时,图片马上跳出了范围,让人有种失落感。既然拿出了图片,就应该稍做一点的解释,使这块内容有始有终的结束。接下来的图片太过与小而杂,可能你正在欣赏其中一幅,联想在这幅图片中能否找到俄罗斯的踪迹。但又一闪而过,让人顿时有种没有看完的感觉涌上心头。我觉得,图片可以少做几幅,大一些,最好是以现在的伏尔加河与以前的伏尔加河来个对比,更能突出这堂课的主题思想。在回答问题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管是回答对、或错、或多或少,朱老师都没有正确的表叹,只是说“好”。我觉得应该做些适当的调整,比如:补充些什么?或欠缺些什么等等。这样会把问题组织的更有一致性。
  朱老师又让大家欣赏了一首《黄河船夫曲》的MTV,这首曲子把整堂课带入了高潮,雄伟、壮观的国家,已经让人的心振奋了很久,两首曲子又是这么相适应、相符合,突出了两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来个强烈的对比。可是,这两首曲子的共同点、异同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朱老师却没有问,匆匆的结束了这堂课,让人觉得有种还没有完的结局,太过与仓促,如果在进行的彻底些,可能会更好。
  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音色美、和声美、创造出美的音乐,这就是音乐的核心!所以全新的设计、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更是音乐的标志!

  http://www.yqbeier.com/yhj/12-伏尔加河纤夫曲.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