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西天取经以及唐朝与天竺之间文化的交流?

2025-05-19 21:06:2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今天的印度半岛各国,唐朝时称为天竺。唐和天竺往来不绝。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我国的纸张和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入天竺,天竺从此结束了用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天竺的数学、天文、医学,编入唐朝的书籍,唐朝乐舞里有天竺乐舞。隋唐的石窟艺术、佛塔寺院建筑样式,也吸收了天竺的风格。

回答(2):

唐三藏并不是第一个取经的人,晋朝人法显有过取经的经历。唐朝僧人口中。唐三藏取经之前和当时的好多高僧有过交流学习,从他们口中能得知一些消息。外国僧人。唐朝的长安是世界级别的大都市,文化繁荣,有好多外国人来到长安,就包括好多印度僧人,从他们口中得知印度确有真经。

回答(3):

从隋开始,中国重新打通了河西走廊,中国和中国西边各国的又恢复了往来,且中西往来在初唐和盛唐达到了顶峰。从西边来中国传法、做生意、学习、做官的外国人很多,长安最多的时候有三千多外国人。唐太宗甚至说出了“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多么有世界大国皇帝的风范啊。在这种环境下,大唐公民是非常有国际视野的。

回答(4):

唯一一次有放弃的念头是途径沙漠时候一不小心把水壶丢了,沙漠中丢了水壶有多严重的事故,你想想的都知道,然后唐三藏掉头返回了一段路程,最后凭借自己毅力又重新前行,最终走出沙漠。接下来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到达了印度,来到了佛学最高学府,真实的唐三藏取经完全就是一部励志片,绝对让你热血沸腾。

回答(5):

但在无论如何,如果一个人在将近19年的旅途中没有坚强信念和精神信仰是没有办法支持下去的,他的信仰就是佛祖,他的使命就是西方取经、弘扬佛法。有人说一个人一辈子的精力只放在一件事情上,把这件事情做到精致,多过万件事做得平庸。我想玄奘的精神至今也值得我们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