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俄罗斯露西亚石油股份公司和韩国天然气公司正式宣布,三方联合开展的《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科维克金气田向中国和韩国供气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已全部完成。 在中俄石油管线(安大线)一再搁浅、日本不断从中生事的背景下,中俄韩天然气管道项目也就格外地引人注意。这一天然气管道会不会重蹈石油管道的覆辙呢? 成就与悬念 根据铺设天然气跨国管道的一般程序,中、俄、韩三方会在近期将可行性研究结果提交各自国家政府接受审查,中、俄、韩三国政府将在明年3月底以前对这一项目的可行性作出正式答复。如果一切进展顺利,这个长达4887公里的“跨国世纪工程”有望在2005年破土动工,在2008年全线铺通输气。 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提供的技术参数,这条天然气管道西起俄罗斯科维克金气田,途经伊尔库茨克州、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从满洲里进入中国境内,再途经哈尔滨,到达干线终点沈阳,然后从沈阳出发将分出两个支线:一个到北京,另一个到大连。输往韩国的管道起点是中国大连,管道从海底穿越黄海,在韩国的平泽(仁川附近)登陆。 从长远来说,中、俄、韩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符合三国的利益,三国政府原则上都很支持企业之间的合作。但是,铺设跨国天然气管道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涉及很多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这条跨国天然气管道项目能不能按时上马,现在还不能过早地下结论,三国有关各方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锁定亚洲 科维克金气田位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市以北400公里,贝加尔湖以西110公里。1987年,苏联地质工作者首次在这里发现大气田,地质储量大约在1.4万亿至1.9万亿立方米之间,中心气田面积方圆5000平方公里。 气田被发现正值苏联解体前夕,主管天然气开发的苏联石油天然气工业部,当时没有条件也没有心思去开发这个新气田,科维克金气田因此被搁置一边。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一个私人企业--西丹科石油公司取得了科维克金气田的开采权,但这个公司在取得开采权以后却无法转入天然气的开采阶段。 按照天然气田开发的一般常识,天然气只有在铺设管道并确定最终用户以后才能实施开采,也就是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必须同步进行。科维克金气田地处人烟稀少、工业欠发达的西伯利亚地区,本地对天然气的需求非常有限,而气田距俄罗斯天然气的传统出口市场欧洲也相当遥远。 找不到天然气的用户,就根本谈不上气田的开发利用,也许是基于这个原因,俄罗斯方面早在10年以前就把科维克金气田的开发前景定位在出口亚洲市场上,具体来说,就是把目光瞄准在距离气田不远、而且对天然气有需求的中国等亚洲国家身上。 近10年的谈判 1994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西丹科石油公司签订协议,联合进行从科维克金气田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预先可行性研究工作,到1996年3月这项工作基本完成的时候,科维克金气田的开采权已经从西丹科石油公司转到露西亚石油股份公司手里,幸而后者同样对天然气输往中国很感兴趣。从1999年开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正式和俄罗斯露西亚石油股份公司合作进行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早在中俄两国有关企业开始探讨科维克金气田开发和输气的时候,韩国就对这一项目给予了很大的关注,韩国非常希望连接俄中两国的天然气管道能延伸到本国境内,以解决韩国能源短缺和能源结构不合理等实际问题。 韩国的想法很快得到了中国和俄罗斯合作伙伴的赞同,韩国天然气公司从2000年11月起正式加入这一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这个天然气管道项目也由此从中俄双方的合作项目转变成中、俄、韩三方的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