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有什么特点

2025-05-23 05:47:5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短暂的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
地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突发性比较强,猝不及防,地震灾害是瞬时突发性的社会灾害,地震发生是十分突然,一次地震持续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十秒,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这是其他的自然灾害难以相比的。地震可以在几秒或者几十秒内摧毁一座文明的城市,能与一场核战争相比,像汶川地震就相当于几百颗原子弹的能量。事前有时没有明显的预兆,以至来不及逃避,造成大规模的灾难,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
地震的第二个特点是破坏性大,成灾广泛。地震波到达地面以后造成了大面积的房屋和工程设施的破坏,若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发生在城市里,像国际上在上世纪9年代发生的几次大的地震,造成很多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地震的第三个特点社会影响深远。地震由于突发性强、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它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比其他自然灾害更为广泛、强烈,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于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它波及面比较广,对人们心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可能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地震的第四个特点就是防御难度比较大。与洪水、干旱和台风等气象灾害相比,地震的预测要困难得多,地震的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同时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要减轻地震灾害需要各方面协调与配合,需要全社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地震灾害的预防比起其他一些灾害要困难一些。
地震的第五个特点是地震还产生次生灾害。地震不仅产生严重的直接灾害,而且不可避免的要产生次生灾害。有的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直接灾害造成的损害。一般情况下次生或间接灾害是直接经济损害的两倍,像大的滑坡都属于次生灾害,还有火灾等等,在次生灾害中不是单一的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等,还有滑坡、瘟疫等等,这些都属于次生灾害。
地震的第六个特点是持续时间比较长。这个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主震之后的余震往往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在近期内还会发生一些比较大的,虽然没有主震大,但是这些余震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这样影响时间就比较长。另外一个,由于破坏性大,使灾区的恢复和重建的周期比较长,地震造成了房倒屋塌,接下来要进行重建,在这之前还要对建筑物进行鉴别,还能不能住人,或者是将来重建的时候要不要进行一些规划,规划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问题,所以重建周期比较长。
地震的第七个特点是地震灾害具有某种周期性。一般来说地震灾害在同一地点或地区要相隔几十年或者上百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重复地发生,地震灾害对同一地区来讲具有准周期性,就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认为在某处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方,在未来几百年或者一定的周期内还可以再重复发生,这是目前对地震认识的水平。

回答(2):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命题,它其实就是关于人类的由来和对生命的理解这种高深的哲学命题。 这类问题,很多人都思考过,但似乎没有一个最终能令众人接受的答案。而且人们也一直在不断地寻找着最终的答案。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对这个答案的寻求呢? 现在很多人开车,但没几个人会制造汽车,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不知道汽车是怎么来的,可这并不妨碍对汽车的使用,只要你好好遵守交通规则就行了。至于那汽车是怎么来的,那是工程师和科学家的事,开车人不必太过虑。懂一些汽车工程的知识,那很好;不懂,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关于人类的由来和对生命的理解这种高深的哲学命题,同样是这样。这些是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事,而且因宇宙观的不同有着很不同的理解,甚至因理论体系的不同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人不懂这些,那是很正常的。 人的能力很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也不可能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就象你不可能在你家的后院造出宇宙飞船一样,这不是你的错,只是你的要求远超出你目前的能力而已。但这不表示你永远做不到,你要是真的想造宇宙飞船,你第一步要做的是去学航天工程,而不是在你家的后院冥思苦想。 同样,你如果真是很想找到关于人类的由来和对生命的理解这类命题的答案,你第一步要做的是去学哲学和其它相关的科学课程。 普通人很想知道关于人类的由来和对生命的理解这种命题的答案,是很正常的事。思考这些问题的解答,也是无可非议的,只是不要远远超出本身能力而为之,那只会造成思维混乱和崩溃。要知道,工程师的事让工程师去做,哲学家的事让哲学家去做,这才是合理的。你如果想去做,不是不行,但首先你得使你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或哲学家,这样才能做好。 这一类的哲学命题因为用的是自然语言,所以一般来说中学生都可看懂,这样给普通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很容易理解,谁都可以对此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 这种情形有个很典型例子,就是在中国差不多人尽皆知的哥德巴赫猜想,即人们所说的(1+1)。由于该命题的表述,中学水平的人就可看懂,“20多年有成千上万的业余爱好者”(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李福安语)在狂热地进行着他们的“研究”,并不时传出“农民成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拖拉机手摘得‘皇冠上的明珠’”等爆炸性新闻。 中国的顶尖科学家当然有他们的看法,“据估计,全世界约有二三十人有能力从事猜想的求证”。首届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说:“一些业余爱好者会一点儿数学,有一点儿算术基础,就去求证(1+1),并把所谓的证明论文寄给我。其实像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难题,应该让‘专门家’去搞,不应该成为一场‘群众运动’”。 类似的情形在哲学领域也很普遍,但在工程科学领域就很少见了,皆因在那里通常是用专门语言来表述,而非自然语言。大概没几个人会说他们可造出航天飞机,因为那些机械结构蓝图和电气线路蓝图就不是非专业人员可看懂的。 命题表述的简单并不表示研究过程的简单,这没有必然的关系,只不过是人们的错觉而已。 中科院的科学家早已给出了劝告:“民间人士热爱科学的热情应该保护,但我们不提倡民间人士去攻世界数学难题。他们可以用这种热情去做更合适的事情。”李福安院士说,“从来稿中可以看出,不少作者既缺乏基本的数学素养,又不去阅读别人的数学论文,结果都是错的。” 普通人很有兴趣人类的由来和对生命的理解这类哲学命题的研究,是很正常的。思考一下这些问题的解答,这种热情也是应该给予肯定。忠告是:如果真想在哲学研究上做出成绩,最好先系统地掌握相应的知识,以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或者象吴文俊大师说的:让‘专门家’去搞。普通人享受研究成果就是了,这没有什么不妥的,就像我们开着汽车而未必一定要理解它是怎样造出来一样。 事实上生命的起源这个问题至今并没有一个最终能令众人接受的答案。人们也一直在不断地寻找着最终的答案。普通人对此不理解,这很正常,因为这不是其领域里的东西。 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