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阅读提示是这样的: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我们还要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在这段话中,我们最起码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第一,本单元是按照“人间真情”这一主题来编排课文的;
第二,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去感受这真情,体会真情关爱带来的快乐、幸福;
第三,由课文到生活:想开去——了解身边的故事——亲身实践。
本组编选了两首古诗,按单元主题来说,应该定位于借写送别凸显友情深厚;4篇文章,分别是《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卡罗纳》和《给予是快乐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有些像新闻稿件,讲同胞情谊;其他三课是名家名篇经改动之后的文章,分别从生活的小事出发讲述人间真情。
《给予是快乐的》是本组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学生经过前几课的学习以及本有的生活经验,对“人间真情”的内涵应该已经初步了解,对“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也有了一定的实践训练,单元综合实践“收集与实践”也已经开始行动了。那么,《给予是快乐的》一课的学习,就有了“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任务。也只有定位于此,才能避免细琐的分析和重复的讲授。
我们来看《给予是快乐的》一课前的阅读提示:
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体现着大家对卡罗纳真挚的爱。下面的课文讲述了另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认真读一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文中的保罗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你在日常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
第一,它告知学生“爱”并不一定只存在于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中,平凡生活里的平常举动才是“爱”最广阔的驰骋天地;
第二,“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三,“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照应单元目标。
那么,我们在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时就可以考虑:
1、阅读课文,说说主要内容(或复述课文)。
2、细读课文,说说自己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文中人物无私给予的美好心灵。
3、延伸开去,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给予过,有怎样的体会;是否曾被给予过,或目睹听闻给予的事情,有怎样的体会。
我认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实践这三个目标都需要注意“细节”。
第一个目标,学生简单说出课文大意,是一种概括,但是教师不能满足,应该指导学生说清楚“出乎保罗想法的两次意外”。我们知道,《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是由保罗开着哥哥送他的车出行开始的。在这里,保罗是被给予者。(这个故事是很有意思的,由保罗获哥哥赠新车开始,到男孩承诺赠给弟弟新车结束。带给人无限的遐想,也带给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
遇到小男孩,和小男孩谈话、共处的过程中,保罗这一“被给予者”的思考方式经历了冲击和颠覆。因为小男孩正是站在“给予者”的角度去想去做的。就在这两种思考方式的相逢、碰撞中,保罗有所感触,也成为一个“有意”的“给予者”。
那么,在概括(复述)课文时,这两处“意外”是不能忽视的。
第二个目标,需要学生使用在前面课文学到的方法,沉下心在课文中,细细体会。特别是本目标里“文中人物”一词,在一些参考书中只限定为“小男孩”,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文中有几个给予者,或明或暗:保罗的哥哥、保罗、小男孩,等等。我在教本课时,让学生说说“谁给予了谁什么”,学生大多能讲出:哥哥给予保罗新车,小男孩给予弟弟爱和承诺,保罗给予小兄弟俩快乐的旅程。还有一位学生讲出:小男孩给予保罗一个启示——给予是快乐的。
第三个目标,更需要细节。往往,我们在要求学生说“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体会)吗?”时,只看他说出来就行了,忽视了这样的目标也是课文学习的一部分,而并不是单纯的“拓展延伸”。
就拿本课教学来说,学生通过学习明白爱存在于平凡生活的平常举动中,那么在谈论自己的经历、体会时,就要回到这“平凡生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里。不空谈感动,不空喊口号,而是细细回忆细节、咀嚼细节、讲述细节,才能使自己的发言有感染人的力量。这样,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单元习作积累了素材;还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爱在身边”的道理,明白“奉献爱并不难”,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关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