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三军建制。三军中每军为一万人(一说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共三万人。
到战国时代,各大国的兵额就有三十万至一百万之多:
(一) 秦国有带甲(或作奋击)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秦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韩策一》、《楚策一》张仪语、《秦策三》范雎语)。
(二)魏国有带甲三十万或三十六万,防守边疆和辎重部队十万(《战国策·齐策五》策士所造苏秦语、《魏策一》张仪语、《魏策三》须贾语)。它最强大的时期,据说有“武力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奴隶)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战国策·魏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
(三)赵国有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赵策二》策士所造苏秦语)。
(四)韩国兵卒不过三十万,包括厮徒在内,除了防守边疆关塞的以外,“见卒不过二十万”(《战国策·韩策一》策士所造张仪语,《韩策一》苏秦说有“带甲数十万”)。
(五)齐国有带甲数十万(《战国策·齐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
(六)楚国有带甲(或作持戟)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楚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楚策一》江乙语、《秦策三》蔡泽语、《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大射者语)。
(七)燕国有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战国策·燕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
一般农业社会的最高动员力也不会超过十夫一兵,以上面几位谈到的蜀汉为例,蜀汉人口不过90W,所以倾国之兵也就9W而已了。
另外还有一条重要的限制,就是出兵数量。出兵时有三夫一兵之说,就是一名士兵出征就至少需要三个民夫负责后勤供应,那么夷陵之战刘备帅兵三万出征的话就至少需要9w民夫负责后勤(蜀道难,这民夫比例恐怕只大不小),对仅90W人口的蜀汉来说,一下子动员12W人力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至于史书和演义中有很多将这些民夫也算作军队数量是很正常的,外加“号称”的习惯所以数十万上百万之数也不为奇了。当然比之越南和印度动辄数百万和上亿的历史记录水分已经算是很少了。
古代的数据很难考证,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以古代的技术条件,一场战役超过万人,就很难进行有效的临阵指挥,只能依靠事先制定的计划进行作战,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这么多的指挥官战事一起就带头冲锋,原因很简单,打起来了指挥官最大的作用就是振奋士气了,当然这要军队训练有素才行,否则最高指挥官只能呆在后方督战驱赶士兵冲锋陷阵。
另外,根据比较靠近现代的一些文献记载和一些古代的原始文献进行考证,一场号称数十万人的战争,可能第一线展开的兵力也就几千人而已。
80万朝廷大军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资料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是人们熟悉的谚语,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战斗集体,要组编为一个单位,才容易指挥调动,并可以计算兵力。军队的编制就是军队组编士兵的方式。
现代军队编制一般都是统一的,在平时和战时的编制基本相同,要调动的话也是成建制的调动。但中国古代军队往往有两种编制,一种是平时组织训练的编制,另一种是战斗部队的编制。当要组建参战部队时需要打破原来的编制,将士兵重新组织到新的战斗编制中去。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基本的固定编制规模逐渐缩小,越到后来,千人以上的部队就越是习惯于采用临时组编的办法来编成。
1、什伍之制
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也很早就用来计算并编制士兵。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点数的“什伍”之制。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有时要采用2进位或3进位(包括其倍数)的编制。
出土的商代墓葬遗址中,殉葬人大多是10人一排,墓外的殉葬坑一般也是10人一组,
陪葬的铜兵器往往也是10件为一捆,或许当时已经有了“什”的士兵编制。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行”字也就是10个“什”,由“百夫长”指挥;10“行”编为“大行”,由“千夫长”指挥;作战时习惯按照左、中、右各一个“大行”来排列阵势,投入战斗的3个大行就称之为“师”,是商代最基本战略单位。据说商王亲自率领的“王师”就是由3个“师”组成。不过根据安阳一个商朝墓葬出土的战车来看,却是5辆一组,前三后二,每辆有3套作战武器,说明每辆有3名士兵;另外前面又有3个殉葬坑,每坑殉葬5人,看来应该是为前面3辆战车提供勤务的徒役。另一处车马坑则是集中埋葬了25辆战车。据此推测,再结合一些史料的记载,商代的战车编制是实行5进位制的。5辆一队,5队、25辆战车组成的战斗单位由“马亚”指挥;而出动100辆战车时的指挥官叫“多马亚”;一次出动的战车如果超过了二、三百辆,就要由商王亲自指挥了。
一般认为商代开创的这种什伍之制后来被周朝继承。周武王伐纣发布《牧誓》就提到“百夫长”、“千夫长”。而周代的军队也是以战车为核心,1辆战车及其配属的步兵合称“乘”,是最小的编制单位。乘战车的甲士是3名,至于配属的步兵究竟有多少,众说纷纭。按照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司马法》一书的说法,每乘是甲士10名(3名上车作战,7名在车下作战),徒役20名。但也有人认为20个徒役中只有5名承担养马、炊饮,另外15名也参加战斗。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每5乘编为1队,由仆射指挥;每两队(10乘)由“官”指挥;每10队(50乘)编为“卒”,由“卒长”指挥;每2卒(100乘)编为“师”,由“师氏”指挥。周代仍然以“师”为基本单位,但师的数量逐渐增加,据说西周有14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