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经济学有哪些价值?

2024-11-17 17:14:4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现代所流行的教科书经济学是新古典经济学。该经济学的初级版往往用文字和图表表达,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从经济人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与物品和服务的稀缺性开始讲起,然后是消费者消费理论、供给者供给理论,接着是局部均衡和一般竞争均衡理论、垄断理论、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最终则是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高级版的经济学与初级版的经济学相比,其逻辑基本一致,数学表达更多一些,逻辑上的表述更精致,但靠文字和图表更能表达的价值和事实部分,却被大大简化了。

但我们看到还有一种经济学,它是一种真实的经济学,它基本上都是用浅显的文字表达的经济学。它好像是专门为普罗大众准备的,而不是为熟知数学的高级经济学学生和经济学家准备的。虽然这样的书被认为是经济学入门级的书,但其实其作者都是公认的经济学大家,而且其所揭示经济学的价值、事实与逻辑的丰富性和真实性,是教科书经济学完全无法比拟的。

对此,传统的学者显然会认为,是人的美德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在此基础上,人们的政策选择在逻辑上也是一以贯之的,这就是颂扬美德,谴责恶德。因此而形成的道德秩序,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这一秩序排斥自利,排斥企业家,排斥因交易而得利,其结果就是市场秩序没有任何道德空间,而历史上的经济增长也就无从谈起。

但有一些学者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发现,公益心和道德感的善之花,都将结出贫困和伪善之果,而私欲的“恶之花”,却结出了公共利益的善果。这就是“曼德维尔悖论”。曼德维尔悖论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有很大的影响。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都试图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

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和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他追逐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更大。”

这就是亚当·斯密的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出处,也是继曼德维尔的“恶之花”之后,再一次有人阐述了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不在于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美德,而是实实在在的个人的自利。自此,市场秩序就有了道德的空间,人类社会也开始逐步步入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也因此在这些地方开始出现,一直到现在,世界各地都享受着现代市场秩序的文明成果。

如果说曼德维尔悖论是曼德维尔的书和其他学者的书之间的悖论,那么亚当·斯密的悖论则是他自己的书之间的悖论,因为他还有一本书,即《道德情操论》,这本书阐述了道德情操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曼德维尔和亚当·斯密都肯定了自利,但他们肯定的角度其实还是以悖论的形式出现的,即用好结果来证明自利是美德,而不是恶德。所以,他们对于自利的认可,其实在逻辑上并不彻底。实际上,他们的表述表明,他们还是认为,自私自利本身显然是“不道德”的,或者说是“恶德”,他们只是从经验观察上发现,自私自利的后果是好的,因为它导致了经济的繁荣。

这一不彻底的传统,也为现代教科书经济学家所认可。后来的教科书经济学家,从技术上做了处理,把自利变成了一个经济学逻辑的假设出发点,也就是经济人的理性自利假设。在现代教科书经济学中,经济人的自利不仅会带来好的结果,而且还被认为是理性的。这显然是一个更有力的肯定。但从根本上说,无论是理性的经济人,还是个人主义的假设,其实还是回避了自利是否道德的问题,因为这些经济学家的主张依然只是把个人主义理性经济人作为一个经济学逻辑的假设前提,或者说只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回避了市场经济核心的道德价值问题,现代教科书经济学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数学上的逻辑推导体系。在这里,合理自利不再是一个价值问题,而是一个经济学逻辑的起点问题。而且,这些经济学家的进一步推导认为,个人是竞争市场的接受者,而不是市场过程的参与者和决定者,是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而不是一个个个人的智慧和行为在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