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为什么白起宁死也不肯再出战赵国呢?

2025-05-17 22:16: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逝者如斯,历史的浪花淘尽了王朝的恩怨情仇,当今既没有了一方霸主,也没有了雄风王者;我们在追求团结、奋进、和谐、平等,我们同样应该独守那份恬然与空明,用每一句话没一种表情向人们昭示谅解,协同人们用谅解交往。小编今天就带你们说说白起,不得不说,白起确实有异乎寻常的战略眼光,长平之战后,赵国以六座城池贿赂齐国,交好燕、韩,联合魏、楚共同抗秦,并在国内积极备战。



为何在长平之战后,白起宁死也不肯再出战赵国?其实原因很简单!燕赵之地多感慨悲歌之士,国民同心同德,如果秦国此时进攻,赵国无路可退,必定背水一战。秦国在兵力上、外交上、内政上都没有明显的优势,此时进攻并不明智,正确的做法就是“伺机徐图之”。其实白起自己也说得非常清楚了:“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其实不是白起不杀,而是更本就灭不了,在长平战后秦攻赵被打得大败,此时的秦军统帅不是白起,而是五大夫王陵,白起不同意继续进攻赵国而被解职。并在5个月后被秦王命令自杀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



长平之战秦虽胜但士卒伤亡近半,国内积粮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无力进一步攻占邯郸灭亡赵。二士卒长时间在外作战,士气低迷,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乱,随时都有可能叛乱(其后果乱)。三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故秦接受赵和之求。

赵对于秦的进攻准备可以说到了极致,因为赵精锐部队的丧失,赵无力发动野战而转为守城,并为此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及装备。同时外交也积极的开展。赵之平原君因长平之败的愧疚也积极的游说魏楚和组织邯郸保卫战。

关于白起,他被封为中国的杀神,一身杀了六国130万人,又被称为人屠,白起一身最为辉煌的时刻就是率领秦国军队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只将100多个未满15岁的孩子放回赵国去报信,从此六国一蹶不振,只等着被秦国一个个剪灭。

回答(2):

虽然白起前期战功赫赫,但是秦国也是有损失的,如果再攻打赵国会是军队受损,因此再没攻打!

回答(3):

因为当时白起已经老了。并且白起认为自己已经造下了很大的杀孽,所以不愿再出站。

回答(4):

赵国尚有余力,即便说长平一战四十五万精锐尽丧,但是秦军也是伤亡惨重,如果当时趁着赵国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强行进攻赵国邯郸,由于赵国内部空虚,几乎就可以长驱直入的,攻下邯郸,掳掠赵国王室贵族,即便不能就此灭亡赵国,也可以最大化的打击到赵国,使得赵国就此混乱下去,但是最后秦国决定放过赵国,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毕竟赵国北方还有抵御匈奴的精锐,各地驻军也还有不少,虽无力出征,但是主场自保有余,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秦赵的邯郸之战,久攻不下的原因所在了。

回答(5):

想趁着赵国恐慌之时一举攻破邯郸,可是被秦王召回,已经贻误最佳战机。再想灭赵国,只能等待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