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自古以来就是关系国民生计的重要战略物资,在古代农业经济和冷兵器作战的生产条件下,最重要最根本的战略资源就是粮食。长平之战,秦国正是在切断赵国的后勤供给,自己依仗充足的粮草供应,最终赢得了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歼灭战。
在秦灭六国的十年统一战争期间,拥有庞大军队的秦国是在稳定的军粮保障下,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秦国之所以有充沛的粮食供给,则得益于秦国历代君王从政策、劳动力、法律以及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上对农业生产的极度重视。《墨子·杂守》记载,战国秦汉时期的士卒每天吃两餐,如果以最小量来计算,赵国军队每天至少需要四十五万斤口粮,这还没有加算战马的消耗。
对于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其粮草的消耗和武器装备损耗的是十分惊人的。秦国又是凭借什么来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的呢?
一,问题的解决在于秦国拥有一个庞大的财政收入即粮草征收来源。帮助秦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是商鞅。商鞅对秦人说,在生活中你只需要做两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拥有强大的农业才足够支撑规模越来越大的战争。就此,商鞅为秦国定制了一个延续上百年的国策:“耕战”。其核心就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则必须重农。“商鞅把‘耕战’作为国家生存的根本和国家富强的基本手段”。自商鞅变法以来,这一政策“为秦国历代统治阶级所不懈恪守”。
二,商鞅在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颁“恳草令”,扩大面积,使当时秦国每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比关东诸国高出一倍,在同等条件下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正是由于关中每个劳动力能够比关东农民提供更多的剩余粮食,秦国与关东诸国相比,在每次战争损耗之后,更具恢复的能力。商鞅在秦国实施授田制,强制农民开垦和耕种。“商鞅是我国重农抑商思想的鼻祖,是把“抑商”与“重农”同时定为基本经济政策的第一人”。
三,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后来又攻占了蜀地,他们拥有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两块粮食的主产区,土地肥沃,而且他们的生产力发达。生产力的提高,那么,秦国同样的粮食产量可以用更少的人来完成。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罚赋”,即颁布《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其目地就是要强迫有两个成年儿子的家庭必须分家,否则“加倍征纳田租”。商鞅企图通过这种按人口征税的法律条款强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目的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粮食产量,进而保障充足的后勤供应。
同时,商鞅利诱“三晋之人”来耕耘秦国的土地,而秦国黎民则对外应敌。秦人为武士阶级,晋人则为佃户。秦国人专心的追求军功,而三晋之民既受田宅,又免兵役。这样一种安排使双方互利,结果也是皆大欢喜。
四,为了保护农业生产的平稳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秦国制定了种种法律条款来调解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是秦国一部完备的经济法规”。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历任政府先后制定了《仓律》《厩苑律》《徭律》《效律 》《田律》《司空律》等经济法规,以此来保护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五,在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莫过于农业生产。在东方六国大力发展商业的时候,地处西陲的秦国却通过大力鼓励人民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来进行农业生产,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来改造耕地,以此来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
因此,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和充足的粮草保障的秦国铁骑相比,赵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同时期的赵国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常备军数量是秦国的二分之一。其粮食产量最富庶的地区,又基本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本无法保障进行农业生产。没有充足的粮草供给,秦赵之间对峙的结局可谓早已注定。
战国时打仗用的是冷兵器不像现在战役用的 是热兵器不需要弹药只需要粮草.因此只需要几万人就可以供应几十万人的后勤.再说古代的没有飞机导弹所以后方的安全不需要像现在这样防护.
战争参加人数可能假,不一定能参加60万,顶多20-30万吧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自此战后,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上任后,也不愿降秦。他率众献郡于赵国,意欲利用赵国的力量抗击强秦,以保全韩国。赵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军进攻韩国的缑氏、纶,震慑韩桓惠王;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赵国派廉颇领兵20万救援上党。廉颇驻军长平,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32公里于空仓岭一线据险构筑前沿防御,并派出裨将茄继续前出搜索迎敌。其时,缑氏、纶、上党已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于廉颇军中。王龁军与廉颇军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赵军坚固堡垒。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赵军战败向东退入故关,坚守百里石长城。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秦军攻战年馀毫无进展。由于后勤补给线漫长,秦军难以为继。秦昭襄王听取了大臣的建议,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使其他诸侯国不敢支援赵国;同时应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临阵换将,撤销了廉颇的统率权,启用了擅长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为长平前线的最高军事统率。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了廉颇原有的军事部属和防守战略。赵括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城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25000秦军这时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这样,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后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主阵地前。赵军被秦军围于野外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诸侯国。但是,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均看在眼里,所以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到合围住赵军主力的消息后,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于是,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病饿羸,再无战力,全体投降了秦军。秦军清点俘虏人数,竟有近40万人。是役秦军也伤亡过半,对人数众多的俘虏心有馀悸。白起于是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留下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结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近40万身体虚弱的赵国俘虏全体遭到秦军坑杀。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人被秦军放归了赵国。长平之战以赵军的惨败,秦军的全面胜利结束。
史料
司马迁所着的《史记》是研究此次战役的重要史料之一,但其对此战役兵力调动,后勤等的描述甚简略。但司马迁却纪录了秦军坑杀赵国俘虏的黑暗面。杨宽先生所着《战国史》对长平之战中王龁军进击上党的时间有独到的见解。关于秦军的参战人数,史无明确记载。一般认为应与赵军相当。也有学者认为秦军应有100万人以上。靳生禾、谢鸿喜先生合着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是20世纪末研究长平之战的专着。长平古战场的存在历代有考,民间亦有传说,当代则叠有考古发现。1995年5月,山西高平永禄乡永禄村农民李珠孩和他的儿子李有金,在地里工作时发现了战国时代的尸骨。此处后来经考古人员发掘,被编为一号尸骨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