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地处东海之滨,先人们以农樵渔盐为生,茅房石屋而居,传统的风俗与河姆渡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留有新石器时代某些风俗的遗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原始的习俗逐步改变、演进。北宋以来,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大量向南方移民。南宋在杭州建都以后,中原礼俗进一步融入本地。这就使北仑的风俗绝大部分与全省各地相一致。至明清两代,北仑地域扩大(陆岸外移)、人口增多,诸多风俗基本定型,形成传统。所以说,北仑的传统风俗是我国古代人民物质文化、生产活动的产物,是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一部分。通过《北仑习俗》,我们可以从中推测和了解北仑的历史,北仑的文化传承,北仑人与大自然搏斗以及抗击外侮的情况。搜集和整理《北仑习俗》,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觉北仑的文化底蕴,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北仑人民历来以勤劳勇敢、俭朴淳厚著称,诸多习俗反映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祈求丰收和平安,向往祥和与欢乐地朴素愿望和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在传统的习俗中就会有良俗和陋习之分。例如“燂火龙”,其作用是杀伤越冬病虫害;端午节在古代史驱邪禳灾的节日,后又普遍引申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今新碶街道下三山有个娘娘宫,祀奉海神天后,福建人称为“妈祖”,原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神话故事等等,都可以归为良俗。
但由于历代的封建统治,也形成诸多不科学的,甚至是丑恶、反动的风俗。如封建的宗法制度,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典妻之类的陋婚以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形成了民间信仰与宗教的交错,封建伦理与传统道德的混淆,这些都应予以批判、革除、弃绝。
为了使传统风俗获得健康、有益的发展,为了反映北仑的历史和文化,北仑区地方志办公室有关同志经过较长时间的采访、调研、积累,并参阅相关的史料、志书、辑录了《北仑习俗》。其时限大致锁定在清代至民国期间,当今的老年人对这部分内容也许会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其内容除明显带有与社会相悖,可能会对今人产生误导的糟粕予以批判剔除外,一般都如实地作了记载,以反映这一时期的真实历史。所以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扬移风易俗的精神,有批判地发扬和继承优秀的地域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北仑区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创造了丰富的民间舞蹈,北仑区辖郭巨、柴桥、大矸和长山,民间舞蹈多集中在柴桥、郭巨两地,有造趺、狮子舞、舞龙、车子灯、马灯、高跷、狮子白象等等,这些民间舞蹈代代相传不断发展,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柴桥街道老曹村的狮子白象是众多民间舞蹈中的一种表演形式。
老曹村的狮子白象系在世老人曹梦鳄(生于1910年)于1927和几个年轻人组建,表演队伍延续至今。旧时北仑区民间艺术活动十分活跃,人民为了祈求菩萨保佑消灾纳福,年年都要举行各种庙会和迎神庙会,如礼拜会、青苗会、稻花会、请龙会等,其中礼拜会是当地人民信奉的的盛会。每逢集会各地的民间艺术队伍便相继集中到柴桥、郭巨、大矸三大集镇举行游行活动。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队伍一个接一个浩浩荡荡,鼓声炮声冲天,乐声歌声绕场,沿途观看群众不计其数。迎神赛会又分大会和小会。如逢大会,赛会活动就要举行三天,按规定的路线队伍到了哪个村,就由哪里的村民负责接待,次日继续行会,游完三日才止,可见当时迎神赛会规模之盛大。除了带有迷信色彩的迎神赛会外,历史上曾举行过两次规模空前,“抗日胜利会”和1949年宁波解放时的“胜利会”。这两次行会几乎集中了所有的民间艺术队伍,据老年人回忆,这样的大会是前所未有的。老曹村的狮子白象是在长期的民间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逢集会他们就代表村去参加庆贺,因为队伍有一狮一象组成,形式独特,民间视白象为吉祥,因此节目倍受群众欢迎。1949年前狮子白象由私人组成,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所以他们有时将节目出租给外村参加赛会,道具连表演人员一起租金为600斤谷子一次,收入除表演者分享外,余则用来维修和购置乐器。1949年后村里接管了这只民间文艺队伍,逢年过节代表村上街表演,从此不再对外出租
1985年以后停演多年,1988年后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了生机,老曹村的狮子白象又活跃在街头巷尾。1983--1985年元宵节参加了镇海县闹元宵灯会,以他独特的形式和成功的表演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
狮子白象的整个队伍由一只狮子、一只白象、一个大头和尚一付炮担组成,打击乐紧跟其后,队伍出发以炮担为先锋,内装若干支火铳,一般由二人轮流点炮,另有二人为火铳装火药,沿途不断地放炮助威。狮子和白象各为二人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舞头者双手握住头内暗把,人前倾;舞尾者双手抓住头者腰带,身体前弓,屁股顶住狮尾以便拉紧狮衣,舞象者相同。表演时舞尾者跟舞头者而动,按打击乐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做各种动作。第一个出场的动作叫“开场串”,在快速激烈的锣鼓声中,引狮人出场,接着白象紧跟其后,在场子里快速绕场跑串,狮子要做前扑转身动作,以示雄壮,然后音乐转慢,狮子做“猝毛、理毛”,白象做“踏花步”等动作,接着是“白象猝狮子”,狮子卧倒地上,白象用长鼻子给狮子猝毛,从头猝到尾,重复数次,再接狮子白象相互亲嘴咬嘴表现两者亲密无间。其后是“狮子串白象”,白象卧倒在地上,狮子绕场做准备动作,紧接加速前串,从白象背是窜过去,如此反复数次,完成这个动作,要求舞狮的两个演员切配合步调一致,动作干净利落,最后以喷火结束,一般情况下,狮子口内装一支花炮,舞狮头的演员利用间歇和转身的机会点上花炮向四周喷射。引狮人通常打扮成老太形象。头戴老太头套,着长袍,执蒲扇边摇扇边扭腰,在狮子和白象中间穿插扭动,看上去似在指挥狮象,动作较文气,在广场表演时由主要是起维护秩序的作用。 伴奏打击乐为主,有大鼓、扁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组成。"出场窜"、"狮子白象"、"狮子喷火"时打击乐采用快速激烈的锣鼓点子,其余动作一般采用较慢的锣鼓点子。
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北仑区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创造了丰富的民间舞蹈,北仑区辖郭巨、柴桥、大矸和长山,民间舞蹈多集中在柴桥、郭巨两地,有造趺、狮子舞、舞龙、车子灯、马灯、高跷、狮子白象等等,这些民间舞蹈代代相传不断发展,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柴桥街道老曹村的狮子白象是众多民间舞蹈中的一种表演形式。
老曹村的狮子白象系在世老人曹梦鳄(生于1910年)于1927和几个年轻人组建,表演队伍延续至今。旧时北仑区民间艺术活动十分活跃,人民为了祈求菩萨保佑消灾纳福,年年都要举行各种庙会和迎神庙会,如礼拜会、青苗会、稻花会、请龙会等,其中礼拜会是当地人民信奉的的盛会。每逢集会各地的民间艺术队伍便相继集中到柴桥、郭巨、大矸三大集镇举行游行活动。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队伍一个接一个浩浩荡荡,鼓声炮声冲天,乐声歌声绕场,沿途观看群众不计其数。迎神赛会又分大会和小会。如逢大会,赛会活动就要举行三天,按规定的路线队伍到了哪个村,就由哪里的村民负责接待,次日继续行会,游完三日才止,可见当时迎神赛会规模之盛大。除了带有迷信色彩的迎神赛会外,历史上曾举行过两次规模空前,“抗日胜利会”和1949年宁波解放时的“胜利会”。这两次行会几乎集中了所有的 民间艺术队伍,据老年人回忆,这样的大会是前所未有的。
老曹村的狮子白象是在长期的民间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逢集会他们就代表村去参加庆贺,因为队伍有一狮一象组成,形式独特,民间视白象为吉祥,因此节目倍受群众欢迎。1949年前狮子白象由私人组成,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所以他们有时将节目出租给外村参加赛会,道具连表演人员一起租金为600斤谷子一次,收入除表演者分享外,余则用来维修和购置乐器。1949年后村里接管了这只民间文艺队伍,逢年过节代表村上街表演,从此不再对外出租。
1985年以后停演多年,1988年后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了生机,老曹村的狮子白象又活跃在街头巷尾。1983--1985年元宵节参加了镇海县闹元宵灯会,以他独特的形式和成功的表演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
狮子白象的整个队伍由一只狮子、一只白象、一个大头和尚一付炮担组成,打击乐紧跟其后,队伍出发以炮担为先锋,内装若干支火铳,一般由二人轮流点炮,另有二人为火铳装火药,沿途不断地放炮助威。狮子和白象各为二人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舞头者双手握住头内暗把,人前倾;舞尾者双手抓住头者腰带,身体前弓,屁股顶住狮尾以便拉紧狮衣,舞象者相同。表演时舞尾者跟舞头者而动,按打击乐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做各种动作。第一个出场的动作叫“开场串”,在快速激烈的锣鼓声中,引狮人出场,接着白象紧跟其后,在场子里快速绕场跑串,狮子要做前扑转身动作,以示雄壮,然后音乐转慢,狮子做“猝毛、理毛”,白象做“踏花步”等动作,接着是“白象猝狮子”,狮子卧倒地上,白象用长鼻子给狮子猝毛,从头猝到尾,重复数次,再接狮子白象相互亲嘴咬嘴表现两者亲密无间。其后是“狮子串白象”,白象卧倒在地上,狮子绕场做准备动作,紧接加速前串,从白象背是窜过去,如此反复数次,完成这个动作,要求舞狮的两个演员切配合步调一致,动作干净利落,最后以喷火结束,一般情况下,狮子口内装一支花炮,舞狮头的演员利用间歇和转身的机会点上花炮向四周喷射。
引狮人通常打扮成老太形象。头戴老太头套,着长袍,执蒲扇边摇扇边扭腰,在狮子和白象中间穿插扭动,看上去似在指挥狮象,动作较文气,在广场表演时由主要是起维护秩序的作用。
伴奏打击乐为主,有大鼓、扁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组成。"出场窜"、"狮子白象"、"狮子喷火"时打击乐采用快速激烈的锣鼓点子,其余动作一般采用较慢的锣鼓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