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混合岩化作用是介于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和造岩作用。其最大特征是岩石发生局部的重熔和有广泛的流体相出现。熔融的长英质组分和原岩中难熔的组分,在新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和混合,形成不同成分和形态的岩石,统称为混合岩。
根据地质成因,混合岩化作用可分为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和边缘混合岩化作用两种类型。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是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后期,地壳内部热流继续升高所产生的深部热液和重熔的熔浆对已变质的岩石进行渗透交代、贯入作用而使原岩改造成为混合岩的作用。边缘混合岩化作用则主要与深部岩浆(包括再生岩浆或熔浆) 及其伴生的碱质流体有关,与区域变质作用没有直接的联系。边缘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岩出现于某些深成花岗岩体的边缘部分。
2. 混合岩的主要类型
混合岩是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它通常是由残留的变质岩基体 (高级或中高级区域变质岩,主要是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等) 和新生的不同数量的长英质脉体 (通常是花岗质或长英质的伟晶岩、细晶岩等) 组成。基体具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或定向构造,颜色较深,脉体与基体相比颜色较浅。混合岩分类依据主要是基体和脉体的量比、基体中交代作用强度、混合岩中结构构造及其他形态特点。根据上述分类依据,混合岩可划分为三大类,即注入混合岩类、混合片麻岩类、混合花岗岩类。
1) 注入混合岩类: 这类岩石的特点是脉体数量较少,只占 15% ~ 50% ,基体中矿物受交代作用不强烈。脉体和基体之间有较明显的界线,黑白相间,浅色部分代表后来加入的长石、石英质的脉体,暗色部分为原岩成分,如斜长角闪岩、黑云母片麻岩等。这类混合岩命名时常用混合岩化加变质岩的名称,如混合岩化斜长角闪片麻岩。注入混合岩中如有一些特征的构造,则可以根据其构造来命名,常见有以下几种: 角砾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肠状混合岩。
2) 混合片麻岩类: 这类混合岩的特点是基体含量很少,脉体含量大于 50% ,因强烈交代作用,脉体和基体无明显的差别和界线,是一种较均匀的片麻岩,成分与花岗岩相似,但片麻构造还较明显,暗色矿物分布不均匀,其较集中部位有时能大致反映受混合岩化的基本轮廓。
3) 混合花岗岩类: 这类混合岩的特点是混合岩化最为强烈,此时脉体和基体已经分不出来,岩性与岩浆成因的花岗岩极相似,在标本上甚至在露头中都很难区别。岩石总的矿物成分相当于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但有些地方具有暗色矿物较集中的斑点、条带或团块,不均匀分布,反映交代残留的基本轮廓。如岩石具阴影构造,则叫阴影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