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各城市的交通优势是什么?

2025-05-19 07:05:5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感谢各位读者大大阅读小编的文章,想看更多的精彩文章可以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哦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被《南方周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在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不协调之下,通过项目推动经济一体化,长株潭为其他城市群做了榜样。不与中部六省争龙头,致力打造成为中部崛起的"引擎"。

长沙市隶属湖南省,湖南省省会,简称长,地处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湘浏盆地西缘,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商贸中心。2016年2月23日,长沙市在CCTV“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5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2016年5月6日,长沙开通了中国首条中低速磁悬浮线路。2015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743.18万人,比2014年增长1.65%。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出生率为14.48‰,死亡率为4.83‰,自然增长率为9.65‰。城镇化率为74.38%,比2014年提高2.04%。

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县辖下的一个小集镇。1951年5月,株洲设专辖县级市,1956年3月,升为省辖地级市,1983年实行市带县新体制。现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和城市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140个乡镇,2225个行政村。总面积114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42平方公里。到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370.9万人,非农业人口99.2万人,农业人口271.7万人。

湘潭市位于湖南中部仿东地区,湘江中下游,东经111度58分-113度05和分,北纬27度20分55秒-28度05分40秒之间.地貌以平原、岗地、丘陵为主,土地资源具有耕地、水面和丘陵地较多较好的优势。现实有耕地12.2万公顷(18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3%,全市人均占有耕地447平方米(0.67亩)。土地质量好,利用率高,水稻土、红壤、菜园土分布教广,有利于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和农业的开发。现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岳塘区两个城区。全市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人口280万,其中市面上区面积281平方公里,人口65万。境内有韶山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革命纪念地,

1985年前后,长株潭城市群整体规划方案论证探讨,并提出统一电话区号等10大工程。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启动长株潭城市群整体规划方案,信息同享、通信同城成为五同的重要内容。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长株潭通信一体化迎来重大机遇。2008年12月30日,湖南省主要领导宣布启动“长株潭通信一体化”,从2009年元旦起,实施第一阶段的通信同费。2009年3月19日,长株潭通信一体化动员大会召开,长株潭并网升8位一定要在7月1日前完成。

一般人的概念中,长株潭城市群就是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但是,按照湖南省确定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一范围扩大了很多。“区域规划确定的长株潭城市群,是指‘3+5’城市群的规划范围。”王扣柱介绍,这一范围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辖区和益阳、娄底、岳阳、常德、衡阳5市的大部分地区,即湖南东部城镇密集地区。按照这一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面积为9.6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株潭三市市域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为什么会作这样的调整呢?据了解,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由规划范围和协调规划范围组成。其规划范围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辖区以及岳阳的湘阴、汨罗、云溪、屈原管理区和益阳赫山区的部分地区,协调规划范围为岳阳、益阳、娄底、常德、衡阳的大部分地区。为了保证国务院批准的规定的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将范围扩大了。

点赞是一种鼓励|转发是一种分享

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话可以关注一下小编哦

本文由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回答(2):

1.郴州,“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别名“福城”、“林城”,为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湖南对接粤港澳的“南大门”。2016年12月,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著名旅游景点:东江湖、苏仙岭、万华岩、莽山

2.永州,位于湖南省南部,潇、湘二水汇合处,雅称“潇湘”,也是湖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素有“南山通衢”之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