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准备攻打赵国的时候秦昭襄王根本没想重任白起,后来白起认为已经错失战机,坚决不出战赵国。
秦国在秦襄王时期为了扩大版图,完成统一,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长平战争就是其中的一场战争。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之后,秦国的地位已经非常强大,难以撼动。然而,这并不完全是秦襄王的功劳,因为宣太后垂帘听政,掌握着一部分的政权。一直到秦襄王四十一年他才夺了宣太后和魏冉的权。
秦国最后成为当时的一大强国主要还是靠战争,而白起则是一个军事奇才,为了秦国的疆域扩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完成了称霸的意图。然而赵国军事强大,秦襄王在不断蚕食的过程中对强大的赵国做出战争的决定或许本来就是一个错误。
在秦国对外的大规模战争中,多数都是白起指挥,一次又一次的战争足以彰显出白起强大的军事能力。而白起一开始就不同意这场对秦国命运有重大意义的长平战争,长平战争的发动本来就存在争议。长平战争中,赵国、秦国皆损失巨大,白起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他借此机会向秦襄王提出攻打赵国的提议。但此次秦襄王并没有同意这个提议,主要还是白起是宣太后的势力,他对白起还存在猜忌。
过后赵国布防完成,秦襄王反而想攻打赵国,此时赵国已准备齐全,白起不愿意攻打赵国,秦襄王借此理由处死白起,可见秦朝的朝政腐败,秦襄王识人不清。
首先是因为白起看清了形势,因为白起知道以当时秦国的实力是攻不下赵国的都城邯郸的,如果一意孤行的话,在这场战争中必定会以失败收场。而且虽说秦国在长平一战当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这场战争实际上秦国是以惨胜收场,毕竟秦国也为此损失了15万的军队,并且这些军队在短时间内是补充不上来的。
其次一旦这个时候去攻打赵国的都城,赵国上上下下必定会同仇敌忾,一心对外,因为这场战争对赵国的所有人来说是最后一次救赎,所以他们会把所有的家底都掏出来应对这场战争,然后在这种情这种局面下,秦国就不太容易能够打赢赵国,要知道像这种临死前的反扑是最可怕的。
并且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秦国把赵国的邯郸给踏平了,对于秦国来说接下来就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失去争霸天下的机会,而且一旦其他的几个诸侯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的话,有可能秦国会面临到一个绝境当中,所以对于秦国来说是万万不能走这步棋的。
不仅如此,其他的诸侯国也不可能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赵国灭亡,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还是懂的,所以他们势必会派出自己的精锐军队来支援赵国,一旦这些诸侯国来支援赵国的话,对于秦国来说局势就会变得艰难起来,因为以当时秦国的实力不可能以一敌几,所以白起宁死也不愿意带兵攻打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在西部和南部的军事力量基本被全歼,这个时候打下邯郸,让赵国臣服未尝不可。
然而,等第二年的时候,赵国已经布防完成,在邯郸外围形成一道阻击线。
实际上再次发动进攻邯郸的时候,秦昭襄王压根就没用重用白起的打算,而是任命王陵去攻打邯郸,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再次要白起前去攻打。
白起表示“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白起认为战机已失,拒绝出战,为此秦昭襄王将其赐死,秦昭襄王因为白起拒绝出战就赐死他,可见秦朝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有多重,当然一切都表明秦昭襄王就是一个傻叉。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站,它加速了赵国的灭亡,同时加速了秦国的统一,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使用反间计最终将赵国置于死地,而在此战役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秦国大将白起,因秦国马上统一全国,所以白起不愿意出兵攻打了
长平只消灭了赵国的中原军,但赵国是两部分:中原赵国(大宗)和早年被吞并的代国(小宗)。李牧的边防军就是代国军队,这支军队和中原赵国并不融洽,长平之战和之后燕国攻赵,边防军都没参战。但是当二者达成协议,边防军回援,秦国的优势就没了。秦王赌赵国边防军不会回来,白起认为会回来,所以没法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