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可能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最优秀的,但其综合作战能力却已经有了阶段性的进步 就常规机动性而言,根据估算的资料,歼-10空战推重比略逊於F-16A(后者约1.15),优于F-16C,翼载则小于F-16任何型号。 由於F-16采用固定进气道,高空高速性功能无法和歼-10匹敌,只副词在中低空亚音速区双方互有长短:由於歼-10诱导阻力大,推重比略小,估计其中加速性、上升能力以及稳定盘旋能力可能略逊于F-16A,但必定优于F-16C,而暂态盘旋能力则优于F-16任何型号。J至於时下流行的“过失速机动”,歼-10研制之时还没有这个概念,并不能要求太多。 但笔者以为,只要能够在大迎角/超大迎角时保证飞机三轴的稳定性,就有了进行过失速机动的基础。有些飞机不能进行过失速机动并不是由於控制失效,而是由于某个轴的稳定性丧失,进入发散运动状态(例如尾旋),造成飞机失控。不过,这就不是照片上所能看出来的了。只能希望歼-10能够具有这个基础。 最後的问题是隐身。 鸭翼的存在确实会增大飞机的RCS,这也是当初ATF论证阶段放弃鸭式方案的原因之一。 不过,歼-10本来就是瞄准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研制的,而且以我们当年的技术水平要满足隐身要求,可能也是有心无力。 歼-10采用了矩形的进气道,与F-16和Lavi的椭圆型进气道完全不同。可见这是中国在吸收Lavi的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设计要求自主创造的成果。同时也考虑到了发动机空气流量增大需要增大进气量的要求。歼-10的进气口的上唇口有明显的向前延伸,形成了一块面积较大的延伸板。这块延伸板不仅起到了隔离附面层的作用,而且弥补了圆形前机身整流压缩效率不高的缺点。这种设计在EF-2000上同样可见,但是这样的设计付出的是重量的代价。 为了获得优良的超音速飞行性能,歼-10估计采用了可调式进气道。考虑到隐形方面的要求,歼-10应该也运用了S形进气道。 尽管对於21世纪初的战斗机而言缺乏隐身能力确实是一个难以掩饰的缺点,但也是无奈之事,只能寄希望于隐身涂料,能达到欧洲三代半战斗机的隐身水平也就差不多了。d不管怎样,歼-10毕竟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技术水平上研制的,如果能够达到三代半水平,鸭式布局的一些固有的特性对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十分有益处。就拿最大瞬间盘旋角速度来说(这个指标的重要意义在于,这一指标越高,就越有利于在近距格斗中迅速占领有利的位置,给对手以致命一击),采用鸭式布局的三种欧洲新一代战斗机的之一指标都达到了30度,而许多采用大边条以设计的典型第三代战斗机都没能达到这个数字,同时考虑到海峡对面的幻影2000-5的最大瞬间盘旋角速度也达到了30度大关,相信设计师不会让歼-10在这方面吃亏的。加上推力强劲的AL-31FN的助阵,歼-10在加速性能和爬升性能也会有相当不错的表现。尤其在空战最频繁发生的跨音速段,由于低展弦比的大三角翼具有从亚音速到超音速时焦点移动量小的优点,因此歼-10在此段的加速性能尤其出色,这在空战中会给歼-10带来更多获胜的机会。而所谓的过失速机动能力,由于歼-10在研发之时还没有提出这个概念,所以歼-10在此方面的得分还不十分确定。况且过失速机动能力的实战意义尚在争论之中。当然我们也希望歼-10日后能像苏-27那样,挖掘出惊人的过失速机动能力。那样,歼-10至少也能成为苏-27式的“航展明星”。优异的气动布局加上强劲的发动机,还有日后即将问世的推力矢量喷管。
都差不多 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