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最早由 Lindgre 于 1922 年提出,最初是指产于地壳浅部环境的Au,Ag 等贵金属、贱金属、Hg,Sb,以及 S、高岭石、明矾石等非金属矿床。1933 年重新提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指在地壳浅部 ( 一般小于 1. 5km) 、较低温度 ( 一般为100 ~ 300°C,少数情况下可以大于 350°C) 和较低压力 ( 一般为 n × 106Pa) 条件下形成的热液型金矿床,主要指产于陆相火山岩中的浅成低温金矿床,部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可能产于非火山岩中。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范围包括种类繁多的贵金属、贱金属、汞、辉锑矿等矿床,然而其中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已经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
对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系统性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Berger ( 1983) 进一步明确了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概念,提出浅成低温 ( epithermal) 热液型矿床是指赋存于陆相火山岩中,由岩浆驱动大气降水热液活动 ( 可混有岩浆热液) 而形成的矿床,其温度低于 300℃,压力为 n × 107Pa。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主要成矿元素是 Au,Ag,Cu,Pb,Zn 等,当以 Au 为主或伴生 Ag 时,称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当以 Cu,Pb,Zn 为主时,称为浅成低温热液型多金属矿床。如果将浅成低温热液作为一个成矿流体系统,当成矿流体喷出地表时所形成的矿床称为热泉型矿床 ( 郭光裕等,1993) 。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形成的分类和特征,如胡受奚等( 1997) 结合我国浅成热液型矿床的基本特征和构造环境,探讨了其分类; 刘连登等( 1999) 从角砾/网脉-斑岩成矿体系角度,初步总结了我国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基本特征。Qin 等 ( 2002) 总结了我国新疆北部浅成热液型矿床的基本特征。Bonham ( 1986)将浅成低温型金矿床划分为低硫化型和碱性岩型; Heald 等 ( 1987) 将其划分为明矾石-高岭石型 ( 酸性硫酸盐型) 和冰长石-绢云母型; Hedenquist 等 ( 1994,1996) 提出了高硫化型 ( high sulfidation) 和低硫化型 ( low sulfidation) 的分类方案,其中高硫化型相当于 Heald 等 ( 1987) 划分的明矾石-高岭石型,由酸性、氧化的热流体形成; 低硫化型相当于冰长石-绢云母型,由近中性、还原的热流体形成。Corbett ( 2002) 在研究了环太平洋地区,尤其是西南太平洋地区岩浆弧环境中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和斑岩型 Cu-Au 矿床的关系后,将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进一步分为岩浆弧型和裂谷型,其中岩浆弧型进一步划分为石英-硫化物 Au ± Cu 型、多金属Au-Ag 型、碳酸盐-贱金属 Au 型、浅成低温石英 Au-Ag 型四种类型,而裂谷低硫化型主要指冰长石-绢云母 Au-Ag 型。
在对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因的理解不断深入的同时,对该类型的找矿和勘查也取得了显著效果,自 20 世纪的 80 ~90 年代以来相继发现的一批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中,近一半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如日本的菱刈金矿、菲律宾的碧瑶金矿、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利希尔金矿、波尔盖拉金矿、斐济维提岛金矿、新西兰北岛金矿、美国麦克劳林金矿、智利埃尔印第奥金矿、多米尼加的旧普韦布洛金矿及中国的福建紫金山金矿和台湾金瓜石金矿等。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已经发现了 19 个储量超过 100t 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Chen et al. ,2003)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已经成为重要的金矿勘查对象。从已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产出情况看,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地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和蒙古-鄂霍次克带。在我国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主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区,一是新疆阿勒泰地区,二是东南沿海地区,三是东北地区。五凤、五星山金矿床就是位于东北地区的典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