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在一些大型古墓的发掘中,原本出土了一些外表光鲜亮丽的有机质文物,让考古工作者眼前一亮,谁知就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这些丝绸、竹木器快速发黑、腐朽,有的甚至变成了一堆朽灰。
很多出土的文物看似完整,其实内部已经坏(劣化)得不行不行了。
题目中提到的“织锦和文物”,应当指的是有机质文物。有机质文物,顾名思义,跟人体一样都是有机质组成,一旦埋藏到泥土里,腐坏的速度你懂的。其中最不易保存的就是漆木竹器和纺织品。在早年的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技术和采集手段的确落后,确实有许多的文物在出土时出现了迅速坏(劣化)的情况。但是,这些纺织品就算是在今天的发掘技术和保护技术之下出土,也很难保证就能有好的结果。嗯,因为他们或许留下的只是个躯壳,肉体全无了。
说的玄一点,物质是运动的,即使在看似相对封闭的墓中,物质也在以不同形式运动。材质、地理因素、墓室构造、埋藏年限,都是影响文物保存状况的因素。例如楚墓,大部分楚墓所处地理环境较为温暖湿润,地下水位较高,土壤带有一定的酸性。楚墓多使用青膏泥填充在椁室外围,青膏泥质地相对紧密,加上棺椁的板材拼凑紧密,地下水渗透入棺内会形成积水。
许多文物浸泡在水中两千年,出土时看似完整鲜亮的,但是其实内在性质已经被水改变了。漆器的胶质材料有可以水解的成分,食品或者纺织品中的蛋白质分子也会因为水而发生结构变化,木材的半纤维素会被酸性水水解和替换。不过,泡水可以隔绝氧气,能保持文物外貌不变。但是不代表这个文物还是崭新的。就像拿一片饼干安静的泡到一碗水里,饼干吸饱水后,在水里样子是不变的,但是如果企图把饼干完整的从水里捞出来,结果……你可以做个实验。
所以,当墓中的文物已经发生了内在化学结构变化,出土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时,它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出土后文物面临丰富的氧气、丰富的紫外线、温度的变化。如果不进行有效保护,当这些一起降临到本身已经只剩下躯壳的文物上,将直接导致文物变形、褪色、甚至变成灰,消失的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