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火中取栗
【读音】: huǒ zhōng qǔ lì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在巨大的危机和风险中博取利益。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还可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出处】: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拓展资料
在中国开始流行的源头:
徐铸成《旧闻杂谈·王国维与梁启超》:“段祺瑞只是一时利用进步党的所谓‘人才内阁’作为他的垫脚石,而仁公成了他的‘猫脚爪’,火中取栗后,就被抛弃了。”
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我们不能为别人火中取栗。”
火中取栗
这是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十七世纪法国作家 拉·封登的寓言诗《猴子和猫》中说,一只狡猾的猴子把栗子放在火里烧熟,然后骗猫替它取出来,猫把脚上的毛烧掉了,却吃不到栗子。
所以谜底为火中取栗。
拓展资料:
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栗:板栗,坚果。也比喻高风险的投资行为。
例句:世人沉迷五欲之泥潭,如小儿舔食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断舌之危,亦如火中取栗,被贪魔所使。
你们不能把我当成你们的工具,替你们火中取栗。只为争抢分秒的时间,而冒险乱闯马路,这中行为无异于火中取栗。
火中取栗
huǒ zhōng qǔ lì
[释义] 偷取炉火里烤熟的栗子。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当;却一无所得。
[语出] 故事见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
[正音] 栗;不能读作“sù”。
[辨形] 栗;不能写作“粟”。
[近义] 代人受过 为人作嫁
[反义] 坐享其成
[用法] 用来比喻被人利用;冒了风险却没有得到好处。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犯罪分子通过走私毒品发财;纯属~;最后只能落入法网。
[英译] be a cat's p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