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山楂树之恋后对爱情观的认识和理解

2025-05-22 06:31:5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听说《山楂树之恋》拍的很一般,本来不打算去电影院支持张艺谋的,但是想想还是自己看过后再去评价一部电影,毕竟自己的鉴赏水平和别人的不太一样。
先说好的地方
1,剧作处理的很聪明,利用文本字幕的形式,使影片分成了若干段落,有点散文式叙述的意思,避免了流水账般的事无巨细。
2,对于文革的描写还是很克制的,虽然冲突明显减少了,但是顺利通过了审查。毕竟这时候的张艺谋和拍《活着》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3,老三的家庭背景很聪明的绕过了,整部影片的叙事视角都是在静秋身上,我没看过小说,但是可以猜测到老三家肯定出现了不小的问题。母亲跳楼自杀,父亲是部队首长,自己却在勘探队工作,并且很有钱(说一句现在的话,老三泡妞是有经济实力的,是泡的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影片没有明确给出,不过从张艺谋以往的套路来看,老三还是面临了父权的问题。当然老三的家庭背景和影片中所谓的“纯爱”也没什么直接关系。
不太好的地方
1,这部电影似乎在讲一个柏拉图式的爱情故事,并且总是用性去考验这种爱情。比如,老三和静秋游泳,静秋换衣服、老三和静秋同床、静秋的朋友怀孕来反衬老三和静秋爱情的纯洁。我感觉,真正的纯爱,或者说精神上的爱情,不是应该用性去考验的,难道说有了性的爱就不是纯爱了吗?当然,在文革时期,对于性是极其克制的。老三之所以多次打算用性解决问题而却愈加控制,还是因为他更在乎静秋的前途,他是一个有责任的男人。但是把无性之爱理解为“纯爱”我感觉是不正确的。张艾嘉的《心动》中,男女主角也避免了性的冲动,这其实和老三和静秋的爱情观是差不多的。不过在文革那种混乱的时期里,拥有如此的纯洁的爱情观在张艺谋看来是非常难得的,所以要大书特书。
2,这部影片没有什么社会意义,张艺谋拍片选演员时说过,中国清纯的女孩太少,是因为漂亮女孩都嫁煤老板了。这能感觉到张艺谋思想的僵化,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个很物质的社会,人们尤其是80,90后对于性的看法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奉献性或者青春能换来下辈子的荣华富贵傻子不去,当然赶上很帅的大老板,那张艺谋的清纯谋女郎就能找到了。那种计划经济时期的介绍对象,自由恋爱,甚至影片中鼓吹的纯爱,因为人们思想意识的闭塞或者直接说对于性的缄默而在现在看来很是稀少。不能说现在社会的恋爱观不好,这是个必然,思想的开化,贫富的悬殊,因此说张艺谋打算靠这部小小的电影使人们找到那种久违了的纯情之爱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3,老三一次次像幽灵般的闪出来,并且一次次在没人发现的地方窥视着静秋,尤其是那个在医院里的段落,老三站在窗台边向静秋望,我怎么看怎么像是窥淫癖(也许是我希区柯克和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电影看多了吧),这些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交代,不如加入老三的视角,总感觉把老三拍的有些神秘了。
4,这部电影,电影化的手法用的太少了,我们怎么分辨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集呢?除了电影时间上短些,二者就没差别了吗?《山楂树之恋》拍人物全是用长焦镜头,单调的可以,所有的对话全都是标准的好莱坞正反打,几乎没有一个镜头利用了景深构图,这完全是电视剧的拍摄手法。相比较《我的父亲母亲》反复使用的运动镜头,《山楂树之恋》的镜头语言太过于贫乏。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还是坚守了他描写女性视角的任务,这个特点估计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太大的转变。但是他到底还是不是个作者呢?他的剧本都是别人给写,视觉风格上也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经历了一大堆商业电影的拍摄,张艺谋是不是手有些潮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