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由于F1有茸毛红果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番茄的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有茸毛和红果.由于亲本有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所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CC×aabbcc,则F1的基因型是AaBbCc(有茸毛红果)与aaBbCc(无茸毛红果).
在F2中有茸毛与无茸毛之比为2:1,说明此相对性状受一对相对性状控制的,而此比例不是3:1,说明显性纯合子(AA)致死,由于这个原因造成了F2的代个体中基因型及比例与理论上有差异.
②.F2中有茸毛红果植株(1AaBBCC、2AaBBCc、2AaBbCC、4AaBbCc)自交,所得后代个体中要出现与F2的表现型相同的个体,F2的基因型只能为BbCc,故要产生F2的表现型相同(BbCc)的个体的数量为
×2 3
=2 3
;F3中有绒毛红果的概率为4 9
×1 3
=1 3
;F3中有绒毛红果(Aa):无绒毛红果(aa)=2:1.1 9
故答案为:
①AaBbCc A纯合致死
②
4 9
2:11 9
答案是1/9.
显然黄果是隐性的,有茸基因型Aa.F1代有茸毛红果基因型是AaBb,显性茸毛致死.
所以在F2代中,有茸毛红果AaBB、AaBb分别占2/3*1/4=1/6 2/3*1/2=1/3,把他们筛选出来后占的比例就变为1/3,2/3.显然自交后代要出现黄果,直接考虑第二组,故有茸毛黄果所占比例为2/3*2/3*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