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能治病吗?听说还是很有讲究的

我是听说青岛有家植秀堂出的五行养生音乐,想咨询一下
2025-05-11 19:00:1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当然能
  用音乐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病痛称为音乐疗法。十九世纪末期,美国的一些医院和大学里有人开始研究应用音乐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后,德、法、英、澳、瑞典、丹麦及日本等国纷纷兴起用音乐治疗疾病的研究和实践。
  由于音乐疗法效果显著,受到人们的欢迎,各国进一步成立了不少音乐疗法的专科和全国性协会或学会开展这项活动。1972年、1983年还先后开了音乐疗法的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我国的医学界和音乐家们是较晚开始注意到国际上音乐疗法的进展,有一些医院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活动。如北京的精神病专科安定医院、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沈阳军区的202医院等。音乐疗法已经引起中华医学会的重视,着手组织这方面的有关活动,学会音响出版社从优生优育方面着手,录制推广了一些胎教音乐,幼儿催眠曲、优教音乐如“春芽”曲集等,很受人们的欢迎。
  实际上,古今中外应用音乐治疗疾病有过很多历史经验。古代中国、埃及、阿拉伯、希腊和罗马,已有学者或医学家论述音乐治病的道理和经验。如祖国医学“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把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即:1、2、3、5、6)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五志(思、忧、怒、喜、恐)相联系,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伟大学者孔子、毕达哥拉斯、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都论述音乐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在工作间隙,业余之暇聆听音乐或自己演奏乐曲,对调剂身心起到极好的作用。
  近代许多科学家研究了音乐与心理学、生理学的关系。如H、M、Sutermelster(1951年)发现大调乐曲可引起脉搏,呼吸增快,小调乐曲则使其减缓。H、Weihs(1954年)指出旋律优美、音调不很强的音乐能促使副交感神经进入优势状态,音调强烈、旋律起伏激烈的音乐使交感神经系统占优势。美国的医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即把从事爵士乐、摇滚乐的乐队队员做脑电图、心电图测试,发现这类音乐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心律不齐、脑电异常者占93%以上:而把演奏古典乐曲的管弦乐队队员进行同样的测试,结果却与前者完全相反,他们不仅没有病,比一般人更健康,健康率达95%以上。
  当前,欧美各国和日本的某些大医院和医科大学已经在手术室、分娩室、病室和康复中心开展音乐疗法,以减少病人的不安和痛苦。瑞典、英国有的口腔科用音乐代替了麻醉术,日本的医学家利用音乐来促使母亲的乳汁分泌,约可增加20%。甚至有的科学家利用音乐来提高奶牛的乳汁产量,促进瓜果蔬菜生长的试验,更证明音乐作用的奇异功效可以扩大到动植物的生产活动范围。
  人类在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唤,两性爱慕而欢歌、生活里喜怒哀乐时叙诉发泄激动的感情,以及渴望诉求之心的幻想祷念等等,都是音乐的起源和反映的本质内容。它是人类心理上和生理上变化的有声表现,而反过来它又能作用于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变化。音乐疗法的共振学说认为,音乐的基本要素节拍,和人体心跳脉动节律相呼应,旋律恰如神经兴奋和抑制的起伏变化,尤如机体的五脏六腑协调运动,音色和人的气质性格很相似。
  所以,它自然成为人体生理的最佳协调者。人体和环境永远是个统一体,人类机体离开了声、光、色彩、气味、冷热、辐射等大自然的环境要素,是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生活下去的。人的生理和心理上永远对于声音——噪音和乐音起着反应,噪音有害于机体,而乐音有利于机体。如果选择的乐曲正确适当,它就可能起到调整机体身心上病理状态的作用,起到促进机体健康发展的作用。
  应用音乐治疗疾病,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指的是优美的乐曲往往很容易受到众人的喜爱,即使他(他们)对音乐不甚了解,但娓娓动听的乐声或旋律很自然地令人为之陶醉,就像美丽的色彩或形象很自然地为众人所喜爱一样,这是人类美学认识上的共性表现。因此一般说,播放众所周知的优美乐曲就可以对健康人或病人的身心健康起到良好作用。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对于每一位接受音乐治疗的患者来说,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情况。
  人分男女老少,思想文化程度不一,地区民族生活各异,职业兴趣爱好不同,气质性格健康状况有别,病情轻重心理状态不一,音乐修养参差更大,怎么可能对乐曲产生完全一致的反应或爱好呢?每个患者病痛不同,必然有着极其复杂的个体选择性,这又是美学认识上的特殊性表现。

回答(2):

说可以 也可以
因为植物要是能听到好的 音乐也会有反映
听好的 音乐人就开心
开心人就快乐
快乐就会少得病

回答(3):

崇洋媚外!我们中医的音乐疗法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只是目前在还没有大面积推广,知道的人少而已。
据我朋友推荐,南充元和健康技术开发服务所的元和曲就很有效。她父亲的心因性心脏病,以前受过惊吓,导致心神发育不完整,心脏功能受损,就是他们用曲子治疗好的。
南充元和健康技术开发服务所,多年从事中国古典医疗研究,创立有“古典全息系统反射疗法”及“元和音乐医疗”两大技术体系、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临床疗效与理论研究均居国(内)外领先水平。近几年推广的元和音乐疗法,属中医处方式独创的音乐疗法,曲简效显。
在音乐治疗方面至2010年为止,治愈了多种疾病,先后治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前列腺炎、脑溢血、囊肿、疱疹、肌肉萎缩、陈旧性骨伤、内伤、外伤、严重抑郁症、咽炎、心肌炎、心脑血管阻塞帕金斯综合症,淋巴瘤,四期胰腺炎,肺结核,面瘫,甲流,严重痛风,骨股头坏死及冠心病等病种,这些疾病有些甚至是重大疑难杂症,一些患者甚至是在医院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来到我处求治,都得到了很好的疗效,恢复了健康。

回答(4):

音乐体感振动治疗的应用 近年来,欧美等国将音乐疗法广泛用于综合医院临床。特别是在治疗头痛、手术疼痛、睡眠障碍、心身疾病如胃肠植物神经紊乱、心血管综合征,高血压、皮肤疾病、妇产科疾患、抑郁和焦虑、免疫性疾病等。美国音乐治疗协会明确指出音乐疗法在临床适用于身体健康的恢复、改善和维持。在日本,音乐疗法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多家医学院附属医院、综合医院和精神病院确定并报道音乐疗法临床的有效性,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进行临床评价,确立音乐疗法为一种临床治疗手段。全日本音乐疗法联盟理事小松明先生于1960年开始换能器的研究,进行体感音响的学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并将体感音响技术融入于音乐疗法中,开创了日本音乐体感振动治疗的先河。目前,日本的一些综合医院采用了音乐体感振动疗法,在临床中用于治疗失眠症、抑郁状态、过敏性肠综合征、神经性贪食、厌学症等心身或身心疾病,同时也应用在输血、手术、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和老年痴呆、便秘和褥疮的预防等方面,获得较好效果,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音乐体感振动治疗的原理 人类对于声音的感受源于振动。一般情况下,音乐是通过增幅器放大信号后从扬声器发出,再经过空气振动而达到人的耳膜的。通常人类可以听到的音乐低音部分一般为50Hz-150Hz。低于10Hz的振动一般伴随着自然灾害发生,如地震、海啸、山崩、火山爆发等振动均为含有巨大能量的3-6Hz的低频波。自然界的有些动物可以感知,但人类已失去这种功能。人类通过身体可以感受到的音乐振动称之为"音乐体感振动",其最大范围为16Hz-20000Hz。20-50Hz的低频部分使人的重低音感大大增强,伴随着振动感和冲击感给人以极其强烈的临场感。同时,20-50Hz的频率范围最能够给人以心理和生理愉悦的快感和陶醉感。因为音乐的低音部分(贝司)是比较单调的重复,近乎于l/f2的振动,给人以安全舒适感。这种感觉是存在人的潜意识中。人类心跳的频率近乎于l/f2的振动。胎儿在感受着母亲心律振动的情况下生长发育,这种安宁和健康母亲的体感振动使婴幼儿感到安全舒适,这种体感振动的记忆伴随着婴儿的出生和成长而渐渐淡化,但它将永远遗留在潜意识中。当婴幼儿哭闹的时候,一旦被母亲抱起来,母亲的体感振动会使婴幼儿感到安全舒适,立刻平静下来。同样,当成人焦虑不安或抑郁时,这种音乐体感振动也会使人感到安宁。 体感音响技术是将音乐中16Hz -150Hz低频部分电信号分拣出来另外经过增幅器放大,通过换能器转换成物理振动,做用于人体传导感知,特别能够忠实再现20-50Hz的频率范围音乐的技术。这种节奏近乎于l/f2的振动,形成使人安全舒适感和 的要素,同时局部的振动也能促进组织的血液循环。 用于音乐体感振动治疗所采用的音乐曲目是经过音乐、心理等多学科的选择,并且经过特殊录制的、能够最好体现音乐体感振动音乐乐曲。分析乐曲的振动波形和疗效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波形分为三大类16小类。 1) 慢周期信号波:包括二钟波、念波、交互波、碎波、紧虚波、摇波等6类波形。主要功效为放松、镇静、 等。 2) 快周期信号波:包括交断、摇交断、钟风等5类波形,主要功效为使人欢快、轻松。 3) 快周期、紧迫信号波:包括觉醒等4类波形,主要功效为使人觉醒和振奋。 岩谷在临床观察到音乐体感振动疗法可促进消化道蠕动,改善和预防便秘,可预防褥疮。在酿酒和食品制作领域应用体感音响技术,发现它能促进酵母菌活化,影响酒精和水分子的构造,促进发酵和成熟,使口味变好。种种结果提示,音乐体感振动治疗可能通过物理、心理、生理、化学、细胞、分子等多种途径,调节人体机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