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科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质的综合教育。因为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的培养都不是一门单独学科可以完成的,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
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在于对特定核心素养的贡献,这需要一个不断明晰的过程。只有明晰本学科在特定核心素养形成和提升上的教育意义,揭示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才能发现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教育须知
基于学科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建构。落实国家课程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国家课程目标开发课程内容,形成学校特色学科课程。例如,历史学科以史料支撑教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材、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师要以整体联系的眼光,组织、设计、处理历史教材中各章节、各单元、各知识点的关系,让学生在整体中、在联系中、在比较中学习;不能只按教材顺序教学,要打开学科边界,让学生在综合地带进行探究,走向学科内综合。
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核心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合作意识的培养,这是一种教育的最终目的。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可能还同猩猩它们一起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果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他们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扩展资料:
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基础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就创新活动的条件而言,经济因素在根本层次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经济基础是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社会条件和物质利益动因。
社会文化观念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现代的文化观已经超越了仅仅把文化简单地看作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阶段。社会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持久性活动及其成果的灵魂和精髓,与社会经济、政治三位一体,构成社会的有机系统和基本结构。
社会文化交往环境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人是社会动物,人的一切活动都不能单纯地解释为个体的活动,而是与其所生活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空间时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