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止文明,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2)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3)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4)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5)假如陷入拥挤的人流时,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弯腰捡鞋子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再迅速离开现场。
(6)若自己不幸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7)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8)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
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9)在人群骚动时,脚下要注意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10)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其实,学校里是最不应该发生踩踏事故的。因为在社会上,我们主要是靠个人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学校是有严格监管制度和监管人员负责的地方,入了小学,甚至幼儿园,老师就开始讲,不要过分打闹,不要拥挤,遇事不要慌乱,还会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行为守则。我认为这虽然听起来很啰嗦很烦,但确实是很有必要的,事实上,它也起到了很重要但我们容易忽视的作用。我们仔细一想,就可以发现,校园踩踏事件多发生在私立学校、小学,多发生在印度等不发达国家的学校而极少发生在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学校里,正是因为,公立学校、发达国家学校更有精力、人力和财力去重视发展素质教育,特别是在秩序教育方面有点实际动作。还有,这些学校的家长觉悟较高,对学校的安全系数要求也比较高,感觉有不太妥的地方,会及时与校方甚至他们的上司沟通反映,而这些或许是私立学校和不发达国家学校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