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
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唐蒙
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
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廷枢
清朝买办。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
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唐肃
(1331-1374)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处敬,号丹崖。元至正二十二年举人,为杭州黄冈书院山长,迁嘉兴路儒学正。明洪武三年召修礼乐书,擢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梁,卒。通经史,工诗文篆籀,善画山水梅石,与高启等称十才子。有《丹崖集》、《丹崖画谱》。
姓氏来源
家谱产生
家谱内容
家谱名称
家谱体例
家谱价值
家谱堂号
姓氏分布
唐姓历史名人
唐弢
(1913-1992)朝浙江镇海人。原名唐端毅,字越臣。省时由亲戚资助上学至初中二年,后考入上海邮局当拣信生,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参加工人运动,与邮政工人、店员组织读书会,业余从事文艺活动。1933年起在鲁迅的影响和帮助下开始写散文和杂文。抗战爆发后,参加《鲁迅全集》编校工作,并编辑《文艺界丛刊》。抗日胜利后,与柯灵合编《周报》,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解放后,先后在邮政工会、全国文协上海分会、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上海文化局任职,并任复旦大学等校教授。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至终。近又任中国作协理事、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著名鲁迅研究家。著有《向鲁迅学习》、《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鲁迅在文学战线上》。又有《推背集》、《海天集》、《唐弢杂文选》、《书话》,主编有《中国现代文学史》等。
唐绍仪(1860,一作
名人:二居士正公仕周赠都统大将军 德公仕周武帝任都统有功于朝升都衙大将军 和公仕隋任开府仪同三司入唐
出自于丰溪邱氏宗谱
历史名人:唐学士承嗣公傅 PB280311 第10册 唐将作监主簿监公傅 PB28031
出自于炖煌郡洪氏宗谱
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
寻根溯源
1、出自祁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帝尧之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后其国被周成王所灭,子孙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又周昭王时,为奉唐尧之祭祀,封丹朱裔孙在鲁县(今河南鲁山县)为唐侯,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唐为氏,此为豫鲁(今属河南、山东间地)唐姓。
2、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封唐国给唐叔虞,叔虞子孙中有以国为氏者,此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时,楚地(今属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所灭后,子孙以唐为氏,此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甘肃)羌族中有唐姓者;据《元史•唐仁祖传》所载,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孙以唐为姓。另外,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瑶、苗、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尧。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后,又立国号唐,所以称为唐尧。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灭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
繁衍播迁
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号
唐姓郡望主要有四个:
1、晋昌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
2、北海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3、鲁国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4、晋阳郡,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号:
“晋阳”、“晋昌”、“北海”。自立堂号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风”、“梧桐”、“梧封”等。
宗族特征
1、群英荟萃,名人辈出。
2、从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窥其姓氏特征一斑。如浙江唐姓一支字行为:“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又江苏一支字行为:“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名人精粹
唐昧:战国时代任楚国(今湖北北部一带)大将。唐勒: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北部一带)辞赋家。唐举:战国时期梁国(今陕西韩城南)相术家。唐寓之:南朝宋时三吴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在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建吴国。唐慎微: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宋代医药学家,著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寅:江苏吴县人,字伯虎,明代画家、文学家。擅画山水,并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唐顺之:江苏武进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宋派”人物之一。唐赛儿:山东蒲台人,明末山东农民起义女首领。唐甄:达州(今四川达县)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书》九十七篇,后更名为《潜书》。宗阳明良知之学,反对空谈心性,主张“富民”。唐英:清代传奇小说家。唐才常: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参与时务学堂的创办,编辑《湘学报》,后被张之洞勾结英国领事将其杀害。唐廷枢:清末广东中山人,曾任职英商怡和洋行总买办、轮船招商局总办,后开办开平煤矿和修建铁路,为洋务运动中主干分子。唐正才:太平天国将领,被封航王,总管水营事务。唐绍仪: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清政府时任天津关道、外务部侍郎等职,袁世凯任职临时大总统时,他任国务总理,后任护法军政府代表、国民党政府国府委员等职。唐继尧:云南会泽人,为滇军军阀,曾任职贵州、云南都督。唐澍:河北人,陕西渭华起义的领导人,曾任职西北工农革命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湖南东安人,曾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委会中央常委、建国后任职湖南省副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唐兰:现代文学家、音韵学家、历史学家。
有点杂乱,没有详细整理
战国时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国大夫唐雎;
汉有说服夜郎国来归的中郎将唐蒙,
以仁治治理布山而为百姓称颂的唐颂,
幼时听人读书即能记诵、后官至司空的学者唐珍;
唐有辅佐李世民定天下的名臣唐俭,
先后两次大破吐蕃的大将唐休;
宋代有大孝子唐杰,
医药家唐慎微;
元代有画家唐棣;
明有大破倭寇而军功卓著的名臣唐顺之;
“江南第一才子”唐寅;
清有中外闻名的“唐窑”督造人唐英以及名士唐景崧、唐才常等;
近现代还有文字学家、史学家唐兰、革命家唐亮、革命党人唐绍仪、西南军阀唐继尧、抗日名将唐淮源等。
战国时魏国名臣唐雎,曾说服了秦国不加兵于魏,为魏国争得了一定的政治环境。
汉朝唐蒙,曾说服夜郎国归汉。
唐颂,以仁政攻克了民心,政绩不凡。
唐休璟,唐代宰相,曾大败吐蕃官兵。
唐俭,唐代著名将领。
唐慎微,宋代医学家。
唐寅(字伯虎),是明代闻名民间的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
唐顺之,明代抗倭名将,且工散文。
唐英,“唐窑”的督造者,出产的瓷器世界闻名。
唐甄,清代思想家。
唐才常,清末维新派中坚人物。
宋代有大孝子唐杰,医药家唐慎微;
元代有画家唐棣;
明有大破倭寇而军功卓著的名臣唐顺之,“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
清有中外闻名的“唐窑”督造人唐英以及名士唐景崧、唐才常等
战国时的魏国有一位官拜大夫的唐睢,是晋人,曾经在九十余高龄之时,西说强秦,终于使秦国不敢加兵于魏国,当然,他也因此而扬名于列国之间。
另外,像那位曾相李兑贵、蔡泽寿皆验的著名相士唐举,也是在重视相学的中国人心目中大大有名的人物。
汉代的四百多年间,以及汉末的三国时期,名登史册的唐姓人士相当不少,像为汉武帝说服夜郎国来归的中郎将唐蒙;
以仁政治理汉夷杂处的布山,因而声名大噪,死后当地老百姓并为之立祠的唐颂;
幼时闻人读书即能记诵,后来累官至太常司空的学者唐珍;
修身谨行,博通儒术,曾注国语、公羊、谷梁传等书,功在传统文化的唐因;
曾经为曹魏南平楚,在零陆大守任内,治绩辉煌,能够做到路不拾遗,百姓乐业的名臣唐谌等,都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
到了唐代,唐姓也正跟这个朝代一样,表现十分出色。最早,有佐唐大宗定天下,图形凌烟阁的名臣唐俭,其的,则出了两位先后大破吐番的名将唐休璟和另一同名的唐俭。
唐介:被誉为"真御"的宋神宗朝御史大夫唐介,更是一位"直声动天下"的大名鼎鼎的人物,关于他的直谏,许多古书上都有过精彩的记述,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莫过于他把当时正开始走红的王安石评议为:"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其有这种观察入微的独到眼光,也难怪他会以"真御"而名传千古了。
处在风雨飘荡中的宋代,也许是由于乱世出忠臣的缘故,唐氏所出的抵抗外族的忠贞名将似乎特别多,唐重与唐琦,都在抵御金兵时慷慨成仁,唐震与唐元章,则都在力战元兵之后,以身殉国。他们的忠君爱国的表现,不论是当时或者今日,都受到国人由衷的崇敬,现在,仙霞岭上还有一座建于元初的"唐将军庙",就是当时的老百姓为纪念唐元章的壮烈成仁而兴盖的,可见得唐氏的"一门忠烈",是如何地深入民心,如何地令人缅怀。
传诵千古的唐杰:
在宋代,东安的唐家还出过一位传诵千古的大孝子唐杰。据传,唐杰在仅有两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他的继祖母,继祖母病后双目失明,他就以舌舐之,居然慢慢的又看得见了;他的母亲生病,他也刮肉和药以进,结果很快的就痊愈;其父身亡,他则以舌舐尸代浴,守庐墓时哀声撼山谷。唐杰的这种至情至孝的表现,岂不是重视孝道的中国人所最尊敬的?当然,他的"以舌舐目"及"刮肉和药"等表现,也正是"孝感动天"的最好说明了。
提起"唐伯虎"三个字,相信只要是中国人,便没有不知道的。他的"唐伯虎点秋香"、"八美图"等韵事,相信也是最为深入民间的通俗故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唐伯虎不但名气响亮,而且熟稔有如多年的老友,当然,这多少也是那些流传多年的民间故事之功。
唐伯虎,原名唐寅,是明代的吴县人。他虽然以许多放浪的韵事而享名于民间,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位千古难逢的大才子,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样样出类拔萃,尤其他的画,更独步古今画坛,历来都被珍之藏之,奉若瑰宝。现在,外双溪的国立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好多幅他的作品,并且经常展出,亲眼看过这些作品,就会晓得唐伯虎的确是名不虚传了。唐伯虎的画,也真是每一位姓唐的中国人所要珍之藏之的瑰宝呢!
明代名臣唐顺之
明代还有一位声名响亮的唐姓人士那就是曾经泛海大破倭寇,军功彪炳非凡的名臣唐顺之。实际上唐顺之是一位道道地地的文人,曾经是嘉靖年间的状元公,他的学问渊博,无所不窥,无所不通,工于古文,又长于数学,被学者尊为"荆州先生"。唐顺之以文人带兵而能屡立大功,其杰出的表现真叫后人引以为荣。
清代,卓越杰出的唐姓名人更多,像唐英、唐景崧、唐才常等人,都是受人敬仰的了不起人物。
唐英,就是中外闻名的"唐窑"的创造人。他在乾隆担任内务府员外郎时,在江西的景德镇造了唐窑,所制的朱砂龙、百子图、八骏马等,瓷质精而釉色美,享誉中外,可以说是功在传统文化。
唐景崧,更是鼎鼎大名,他在越南之役大败法军,曾经使饱受外国人之气的满清,一度扬眉吐气,只可惜清廷终归腐败无能,不但无能乘胜直追,而且白白断送了越南,谈起来真是五千年中华历史上最不可原谅的一件事。
唐景崧大破法军
这位大破法军的名将,后来被任为台湾巡抚,因而跟台湾结下了一段深密的渊源。如众所通知,日本人根据《马关条约》要占领台湾时,台湾的老百姓群情沸然,誓死不肯臣服于异族,唐景崧,领导全岛的黄炎后裔抵抗日军。"唐景崧"三个字在每一个台湾人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印象。
唐才常,则是一位光耀日月的革命先驱,曾经为中华民族写下了一页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革命史迹。他是一位素员大志的文人,甲午之役清廷丧权辱国,他就与谭嗣同等人潜心西学,提倡改制图存。戊戌政变之役,他眼看事不可为,乃锐身革命,而乘着义和团之役天下大乱时,与林圭等同志起义推翻满清,不幸事败而壮烈就义于武昌。唐才常可歌可泣的壮烈革命史迹,毫无疑问已经赢得了每一个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崇敬。
朝鲜半岛上的唐姓名人:
朝鲜,韩国唐姓的始祖——唐诚(宋朝宰相唐格的孙子)本贯浙江明州(今宁波),元末时归化高丽,在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功劳,唐诚和其后的儿子,孙子因有功于李氏王朝,所以被称为“唐氏六功臣”!。 摘自《韩国现寸姓氏》
北朝鲜的:
1506年京畿道农民起义领袖--唐来
唐明俊——大韩独立军第一团团长(1919年)
唐炳国——韩国宇成建设(株)理事长 (2000年被金永三总统授予“报国勋章” “大统领功劳表彰”“3。1奖”
唐建相——韩国太平洋化学(株)会长 (太平洋化学是世界的五百强企业)
唐正烁——朝鲜咸镜南道劳动党党书记(20002年)
唐婉 唐雎 唐仁祖 唐伯虎 唐吉诃德 唐姬 唐玄奘 唐正烁 唐建相 唐炳国 唐明俊 唐景崧 唐顺之 唐杰 累了,你们都在哪复制粘贴的?强,我一个一个打上去受不了了
唐太宗,唐仁宗,唐玄奘是因为生活在唐朝,不是姓唐。
唐吉柯德是西班牙语音译过来,就好象马克思不姓马。
帝尧封于唐地,世称唐尧,但不姓唐。
唐老鸭纯属恶搞。
唐婉 唐伯虎 唐雎 唐俭 唐景崧 唐顺之 唐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