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Sh41冲锋枪——志愿军的杀敌利器
苏联军械设计师沙普金有一句名言:“将一件武器设计得很复杂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设计得很简单却是极其复杂的事情。”他设计的PPSh41冲锋枪正是贯彻了这个理念,并在朝鲜战争期间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立下汗马功劳。
PPSh41冲锋枪的设计追求“务实的简单”,即在确保武器基本威力的前提下,同时达到可靠耐用和易于批量生产的目的。因此在PPSh41冲锋枪上,我们看到传统的木制枪托和枪身以及枪管的散热筒,这些在西方设计师眼里都属于奢侈品。木制枪托和枪身虽然分量重,费工费料,但使枪的重心后移,有助于保证枪的平衡性能,提高连发射击时的准确性。枪管散热筒使冲锋枪能够长时间连续射击。沙普金设计的散热筒,末端比枪管长出一寸,而且稍稍前倾。这个设计大大减轻了枪口上跳,使PPSh41冲锋枪的准确性比其他西方冲锋枪提高70%。
该枪的自动方式是最普通的自由枪机。为了降低射速提高准确性,沙普金直接在枪机后面贴了一块毛毡以增强缓冲,难怪有的专家称PPSh41冲锋枪的内部构造带有农业社会的特征。PPSh41冲锋枪使用大量冲压组件,焊接或铆接而成,拆卸保养非常简单,即使你懒得保养也没有关系,枪管和枪膛内侧都进行了镀铬防锈处理,这在当时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些特点使PPSh41冲锋枪具有无与伦比的可靠性和耐用性,无论雨雪、污泥,还是低温,都不能阻碍其倾泻弹雨。PPSh41冲锋枪全长840毫米,空枪重3.6公斤,使用7.62毫米×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71发弹鼓或者35发弹匣供弹,枪口初速460米/秒,射速900发/分。
1950年,美国一手挑起朝鲜战争,并迅速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不得不派出志愿军保家卫国。在武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中国战士使用PPSh41冲锋枪打出了国威军威。中国步兵战术原则有一条:“以坚定不移的决心逼近敌人,在近战中将其歼灭。”PPSh41冲锋枪是贯彻这个战术的理想武器。在上甘岭战役中,装备PPSh41冲锋枪和手榴弹的志愿军战士几人一组,从坑道迂回渗透到美军阵地后面突然杀出,打光一个弹鼓,扔几颗手榴弹,然后钻回坑道消失。这种游击战术给美军造成极大伤亡。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冲锋枪装备最普遍的军队,有时整连整营的步兵清一色地配备PPSh41冲锋枪。朝鲜战争结束后,PPSh41冲锋枪和AK-47突击步枪一起成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标准装备。
照片补充说明: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宝山率部坚守在天德山阵地
1951年3月2日,杨宝山随47军赴朝鲜作战,承担防守朝鲜临津江东岸的任务。这时,他已升任连长。按照上级的具体部署,他于同年9月21日率部接防了天德山阵地。9月底,美军发动了秋季攻势。美1师1部和美3师15团在12架飞机和25辆坦克的掩护下,于10月1日向天德山发起了总攻。杨宝山率部坚守在天德山阵地的最前沿,仅10月1日一天,就连续打退敌人7次冲锋,击毙300多敌人。翌日拂晓,当敌人刚来到山下集结部队尚未发起冲锋时,杨宝山就率40多名战士一举歼敌80余人,粉碎了敌人企图偷袭的阴谋。10月3日,战斗更加激烈,敌人无数次轮番进攻,无数次被打退。敌人在天德山阵地上倾泻了几万发炮弹,整个地表都已成了焦土,但杨宝山和他的战友们依然顽强地抵抗敌人。这时,一股敌人从侧翼向天德山阵地爬来。杨宝山知道,这股敌人必须消灭掉!他摘下耳机,砸碎了手表,撕了文件和日记,把身边仅有的二十几名伤员组织起来,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这时,弹药已经全部用完,只有少量的反坦克手雷。当敌人冲到阵地前时,他左手抱起一块大石头、右手握着一颗手雷,从隐蔽部右边冲向敌人,只听“轰隆”一身巨响,杨宝山与敌人同归于尽。
为了表彰这支英雄连队和领导这支连队的英雄连长,经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批准,给杨宝山所在连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威震天德山英雄连”光荣称号;给连长杨宝山记特等功一次,授予“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1952年10月5日,杨宝山所在的军机关又追授他自由独立二级勋章一枚。
志愿军使用波波沙-41时,个人感觉也有用装71发弹鼓供弹的,但大多数还是弹匣,因为弹匣虽然比弹鼓装弹量少(弹匣35发,弹鼓71发,但一般前苏联红军士兵都只装65发,因为装满71发的话容易卡壳),而且弹药消耗完的时间也快,但是更轻便,更方便携带移动
照片还真没找到
还是有的,但并不多。中国的弹药生产能力不如苏联,不可能给士兵发弹鼓让他们随便痛快。活力持续性较差的弹夹有助于节约子弹。另外弹夹的填装更容易一些
弹夹,雷锋叔叔的那个照片手里的的就是波波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