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宋时期中国冷兵器发展的特点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冷兵器使用最多的国家之一,冷兵器是一种利用热能破坏敌兵的武器。
冷兵器在战争中主要是在攻城和守城时使用,主要有弓箭、刀枪、长矛、刀斧等,它们在作战时具有远射程、杀伤力大的特点,是一种强大的进攻和防守武器。
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到宋代时,又有了新的变化。
在技术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宋代出现了热兵器(指由钢铁制成的枪支、炮等)和冷兵器并存发展的局面。
中国古代冷兵器主要包括弓箭、刀、剑、枪等,从北宋到南宋这一时期的冷兵器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
1.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和发展;
2.武器制作更加精良和精湛;
3.更加重视人与武器的配合,尤其是在战略战术方面,即“兵以人为本”,将人放在作战中重要位置。
北宋时期热兵器和冷兵器并存发展,热兵器为冷兵器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和进攻力量。
冷兵器在进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战争规模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在战争中冷兵器逐渐失去了优势。
冷兵器在军队中的地位
冷兵器在古代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冷兵器的杀伤力大,在战场上使用频率高。
从史料记载来看,冷兵器的威力主要体现在其杀伤力上。在我国历史上,冷兵器与弓箭相结合后,杀伤力是惊人的。
据史料记载,最早使用弓箭的是商汤。据说商汤以弓箭射中一个小孩儿,便把他杀了。
宋代《武经总要》中说:“弓弩之用……取其连弩也。”宋朝著名军事家李纲也曾说过:“弓之力十倍于弩,射则中,发则断”。
据记载,宋代骑兵冲锋时常常用长矛等冷兵器与步兵配合作战,在宋代的作战中,骑兵的冲锋作用不亚于步兵。
由此可见,冷兵器在战斗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在军队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冷兵器可以保护士兵免受敌人的攻击,也可以对敌人造成打击,随着冷兵器的不断发展,冷兵器在军队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在古代战争中,冷兵器对步兵和骑兵都具有较大优势,并且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冷兵器也随之出现了新发展。
冷热兵器之比,宋代冷兵器所占比重大些,从史料记载来看,宋朝骑兵一般会配备弓箭等冷兵器来对付敌人。
宋代骑兵还配备了较多的刀剑、长矛、大斧等热兵器,这样,在宋朝军队中以弓箭为主要武器,以刀剑和大斧为辅助武器的骑兵就出现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冷兵器使用的不断进步以及热兵器的大量出现,冷兵器在军队中的地位逐渐降低。
宋朝军队更多地把热兵器用于战争而不是冷兵器,导致冷武器在军事上逐渐失去了优势,武器也有了新的发展。
宋朝冷兵器的新发展,是在火器、弓弩等热兵器使用上,冷兵器作为远程打击武器,其威力与杀伤力大,对步兵和骑兵都具有较大优势。
但是,热兵器作为近距离攻击武器,其威力较小,不足以对敌人造成致命打击,并且在战争中不能发挥出远程攻击武器的优势,但是其远距离杀伤能力却是冷兵器所不具备的。
在宋朝军队中,以弓弩为主要武器的骑兵大量出现。
冷兵器种类及配备
1.弓:弓有普通弓箭和神臂弓之分,普通弓箭以箭、弩为主,也可作为辅助武器,主要是在远程打击敌人,神臂弓则是近距离作战的最佳武器,既可以远距离杀敌,也可以近身厮杀。
2.刀:主要分为长柄大刀、短柄大刀和短刀三大类,长柄大刀又有刀牌之分,刀牌又有单刀、长刀和短刀之别。
作为近距离作战的最佳武器,长柄刀在北宋时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兵器,其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3.枪:主要有枪和矛三种,长矛类枪长一般都在30-50厘米之间,一般为双股或三股枪,枪杆和枪头都很长;
短矛类枪长一般在20-30厘米之间,长度较短,枪和矛都是非常重要的兵器之一,这两种武器在实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武器形制的改进
宋代冷兵器制作更加精良和精湛,这主要体现在武器形制的改进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
1.武器长度的增加。北宋时期的军队已经普遍装备了长矛、刀枪,并将其加长,同时加大了枪头和矛尖的长度,使其长度达到了2.5米左右,远远超过了宋代士兵所能使用的武器。
这不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也便于携带。如北宋大将潘美所佩戴的铁牌就是一种加长版的长矛,并且是两面作战的长矛。
2.兵器质量的提高。在宋代工匠制作兵器时,一般会采用优质钢材和锻打工艺,这样制作出的武器就很锋利耐用,质量也很好。
宋代军队为了抵抗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入侵,对兵器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改进,并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兵器制造技术。
随着宋朝军队战斗力水平和武器质量的不断提高,武器数量也不断增加,最多时达到了几十万件。
如宋朝著名的武将李继隆,在宋代时期他就是一个有名的武将,他不仅有一身高强的武艺,而且也精通军事,所带领的军队也十分出色,他曾在汴梁城中大败西夏军队。
据史料记载,李继隆在作战时所使用的兵器就是一种双头斧和两把铁枪,这种双头斧由两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三个头和两个手柄。
两把铁枪也是如此。虽然只有一把刀和一把枪,但它们的长度却达到了70多厘米,其重量也达到了60多斤左右,质量是相当高的。
3.兵器种类增多。随着宋代冷兵器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所能装备的武器也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几十件发展到后来的成百上千件。
对骑兵装备和战术的改进
宋朝是我国骑兵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宋太宗时期,宋军骑兵发展迅速,但是在战斗中,由于缺乏适合的马鞍等装备而屡遭失败。
但到了真宗朝,由于引进了马鞍等装备,宋军骑兵很快就能够在战斗中发挥作用,到了仁宗时期,由于朝廷对骑兵装备和战术的重视,使得宋军的战斗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骑兵队伍逐渐扩大,开始逐渐拥有了一定规模的骑兵部队,由于宋军骑兵数量的扩大,在作战中也就形成了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的军事力量。
到了后期,宋朝与西夏之间的战事已经逐渐被边塞型步兵取代,但是宋朝仍有一定数量的骑兵部队存在,而为了有效地与西夏骑兵作战,北宋开始着手对骑兵装备进行改进,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在北宋前期的战争中,由于以步兵为主的宋军步兵较多,所以其机动能力不强,与西夏军队相比是处于劣势的。
而北宋中期以后,随着宋军战斗力提升以及对骑兵装备和战术的重视,宋军骑兵逐渐摆脱了劣势局面。
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南方经济相对发达,马匹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而且经过长期的战争经验总结和完善,对骑兵装备和战术也进行了改进。
尤其是南宋初期以后,以步兵为主的南宋军队逐渐将骑兵作为主要力量进行部署,这对于骑兵作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宋金战争中有许多骑兵作战案例都显示出北宋骑兵在战场上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
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军事科技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火药被用于军事后,对战争的影响十分巨大,它不但能用于攻城,而且能用于野战、水战。
中国古代火药使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北宋前期,主要是火药用于攻城战;
第二阶段是北宋中期到南宋初期,主要是火药用于野战、水战;
第三阶段是南宋后期,主要是火药用于防守和反击战。
宋朝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使战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依然是“强干弱枝”。
北宋时火枪、火器才开始在军队中使用。金朝末年开始了火器在军队中的使用,而元朝时火器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北宋时就有了火药武器系统。
武器技术发展缓慢,冷兵器的优势不明显
北宋时期,尽管火药应用于军队,并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其发展缓慢,只是在战争中起着辅助作用。
在攻城方面,有火药、铁蒺藜等攻城武器;
在守城方面,又有城弩、滚石等。
在兵器方面,如刀、枪等长度与人相比仍显得较短,杀伤力不大。
在火炮方面,如《武经总要》中记载:“取石(炮)之法有七:一曰磨盘,二曰倒木,三曰飞槌,四曰磨杵(炮),五曰滚子,六曰滚木、七曰滚水。”
北宋时期的火器发展仍不明显和成熟,北宋军队在冷兵器与火器上的比例也不平衡:宋军拥有比金军更多的火器部队。
据《宋史》记载:“诸将拥兵七万。又有牛马羊豕数千口、骑一万馀匹,军器所给无与敌者。”
可见宋代军队对火器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金军,尽管冷兵器与火器在战斗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但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及兵种的增多,冷兵器的优势渐渐减弱。
随着武器的不断发展,冷兵器在战争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火器在战争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首先,冷兵器和火器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从进攻方来看,如攻城武器的威力越来越小,而攻城器械作用越来越大;
从守城方面来看,如铁蒺藜和滚石等攻城器械对守城方来说已经没有作用了。
其次,随着冷兵器和火器技术的发展,战争规模也随之扩大。在宋朝时期的对外战争中,军队有步兵、骑兵和水军三种兵种,而军队的数量也扩大了很多。
据《武经总要》记载:“今之人兵数万人者,惟自武经七书及《武经总要》中所载大、小阵、诸般器械中择其要者。”因此步兵、骑兵和水军已成为主要兵种。
结语
热兵器为冷兵器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和进攻力量,同时冷兵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在攻城战中可以对攻城方的进攻进行阻挡和杀伤。
此外,由于冷兵器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其杀伤力也越来越大,同时冷兵器也需要消耗大量粮草来维持其使用,这就导致冷兵器不能长期使用而被淘汰。
因此北宋时期冷兵器与热兵器并存发展的局面在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冷兵器发展到宋代时呈现出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和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武器制造更加精良和精湛;
重视人与武器的配合,将人放在作战中重要位置。然而随着战争规模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在战争中冷兵器逐渐失去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