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连续10载年年有断流的黄河,今年以来没断流。专家估计:2000年,将实现10年来首次黄河不断流。
黄河流域今年严重干旱,来水量偏枯,连汛期也未出现过洪峰。然而,今年却能实现全年不断流,除了为此高声欢呼之外,大有必要寻觅其中缘由。
个中原因是公认的。那就是黄河水资源终于实现了统一管理、黄河水量终于实现了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委”是怎样得到并行使这么大的权力的呢?上面,有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和水利部授权;下面,有沿河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的支持。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黄委”是根据科学“说话”,按科学规律管水调水的。“黄委”专家如云,有的专家与黄河和黄河流域打了一辈子交道,对它的“性情”非常了解,所以管水调水时“拿捏”得恰到好处。
有了权威性、群众性和科学性,今年对黄河的管理和调度才大显成效。
推而广之,对钱、物的管理,甚至对人和社会的管理,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笔者以为,仍然离不开权威性、群众性和科学性这3条。
先说权威性。现在,“多头管理”是管理中的一大“公害”。方方面面看似“来头”都很大,均有红头文件作后盾,反而削弱了管理的权威性。以前,黄河流域也常常“九龙治水”、“群龙无首”,上中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谁也不听谁的,直弄得黄河断流为止。这有点儿像社会秩序管理,有些地方的老百姓把一些市场和路面执法人员统称为“大盖帽”,而弄不清哪些“大盖帽”归哪个部门,只知道他们都管得着你。这一来,管理上也就很难不乱。于是,“综合执法”便在有些城市应运而生。
再看群众性。没有基层和群众的支持,再好的计划也会泡汤。不过,黄河流域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经历了10年的断流之苦,才痛下决心支持“黄委”牵头调水。这个代价好像太大了。黄河治水的教训,是否令更多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警醒呢?把人家曾经走过的弯路变成自己的教训,应该是现代人的必备品质。
至于科学性,更是显而易见。因为,大至流域和跨流域调水,小至家居小烹,哪有不讲科学性而能成功的?然而,这也是最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点。 黄河没断流,可喜可贺。弄清黄河为何没断流,并由此推及其他,则更值庆贺。
人家09年提问,上面的人还说“专家估计:2000年,将实现10年来首次黄河不断流。”---明显是99年的答案嘛。
黄河河西走廊段最近几十年没有断过流(历史上断没有断流我不清楚啦)。而且因为几个水利枢纽的修建,以及黄河水的调配归属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管理,所以黄河全段近10年来也没有断过流。当然,入海口处的水量很小,只有2、3十个流量(就是每秒2、3十个立方米的水流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