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取消职称,听听一线教师的心声

2025-05-21 00:14: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职称评级的侧重点不在教学上
职称的评定考核点不在于教学本身,不考虑到教师教出多少好学生,取得多少成绩,受多少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更像一个排资论辈的竞争游戏。
2、指标太少,像买彩票中奖一样的概率小
每到职称评级,都挤破脑袋,想尽办法,办法想尽,更有甚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本是人才的自然筛选变成了竞选游戏,变味了。
3、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每天工作内容多,任务重,还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参与扶贫,身兼数职。评职称要大量时间写论文,要准备公开课,要有课题,即使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么多精力。
4、规则人为操作的空间大
不是你所有指标都合格,就一定会评上,教师职称评定整个过程中的职权部门太多,有关的规则可能会向有人情的,有钱的人倾斜微调。不单纯是一个拼实力的竞争。
5、职称上行,贡献下行
一旦评定了职称,工资高出很多,就变成了“铁饭碗”,工作就可能不会那么积极了,职称上了一个台阶,收入也上了一个台阶,但是对教育的贡献反而会变少,如果因为职称而让有教育能力的教师离开了一线,这种职称到底是好还是坏?利大于弊。
6、打击积极性
真正全身心扎进教学的优秀老师,他们很少会花心思在职称上面,只顾“埋头苦干”,不会“抬头看路”,非常有教育能力,优质课获奖证书拿了不少,就是缺少实绩考试的A级和师德年终优。而中高级评审最重要的两项分值就是“A”和“优”。如果和有关领导关系没有处理好,可能就拿不到,就被卡在门外,所以,这样一来就打击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3月份,教育部门提出新一轮的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部长提到:要全面提高待遇,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
希望在职称的评定规则方面有一些新的进展,顺应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