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脱,一悲壮耳。
此诗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深入品味,反复吟诵,更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第一重,诗人苦苦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
第二重,诗人执着追求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若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
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
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颇有“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别离》)的味道。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自古以来,“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
第五重,“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记忆中是一片青葱的芦苇。深秋的红和那一大片或绿或黄的的植物交织在一起。是斑驳的,亦是凌乱的。那些汲取华月精华的露水依附在芦苇之上。它们晶莹而通透。泛着隐隐的绿光。像伊人左脸边上的那颗泪志。露珠从芦苇上滑落,消逝。就如同伊人走失在我身边一样。那么伊人你在哪里呢?我不知道。从来都不知道。记忆中,我总在寻找穿一袭白裙的女子。她面若桃花。左脸上有上帝亲吻的痕迹。她说过,她会去到有一大片芦苇的地方。那些芦苇会包围着她。她就赤脚走在芦苇边上的小溪里,看着时间推移着白色的云朵慢慢远行。 一片又一片。一点又一点。我从很远的地方来。想要到达这片葱郁的芦苇之地。寻找我迷失的伊人。我企图逆流而上。可道路险阻,并且漫长。那么,我顺流而下。仿佛真的可以看见伊人的身影。她就站在那小河的中央。河水漫过她的膝。清澈。见底。我从很远的地方来。想要到达这片茂盛的芦苇之地。寻找我失散的伊人。我企图逆流而上。可道路险阻,并且坎坷。那么,我顺流而下。仿佛真的可以看见伊人的身影。她就安坐在水中的顽石上。朝阳染红她的白裙。风起。云涌。我从很远的地方来。想要到达这片苍茫的芦苇之地。寻找我丢失的伊人。我企图逆流而上。可道路险阻,并且曲折。那么,我顺流而下。仿佛真的可以看见伊人的身影。她就踱步在水里寂寞的沙洲上。芦苇映衬着她美好的容颜。消失。不再。没有[十年生死两茫茫]那断肠的忧伤。可我确实是惆怅的。那么伊人你在哪里呢?我不知道。从来都不知道。
我去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