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桉树病害至今已发现有33种,其中叶部病害20种,枝干病害4种,根部病害5种,苗期病害4种,在这些病害中,猝倒病、白绢病、褐斑病、紫斑病、溃疡病等是广东、广西及海南等省(区)桉树的常见病害。近年尾叶桉、柳桉、巨桉……等青枯病较为普遍,有些地区十分严重,造成大量植株死亡。
桉树苗期病害4种,茎腐病、白绢病等,我国南方均可发生,发病率5%~20%,可导致苗木死亡。在地势低洼积水,苗木过密,条件阴湿或使用尚未腐熟的肥料等苗床上,容易发生灰霉病,发病率10%~15%,严重可达30%,症状为苗木嫩叶、嫩茎腐烂,甚至全株死亡。防治方法:用5%甲基托布津毒土或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溶液以及用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交替喷雾使用、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桉树叶部病害种类较多,有的地方也十分严重,常见有叶斑病、紫斑病、叶枯病、炭疽病。褐斑病是一种发生较为普遍的叶部病害,发病率达30%~40%,严重时达90%,造成叶片坏死,大量落叶,危害多种桉树。桉树叶部病害在我国较少进行防治。在苗圃或发生十分严重的幼林,可考虑清除病叶并集中销毁后,喷以1∶100的波尔多液进行防治。
桉树枝干病害中最为严重的是溃疡病,也导致流胶病的发生,受害树种有窿缘桉、柠檬桉、赤桉、蓝桉、大叶桉等,虽不会引起植株死亡,但影响林木生长,降低木材质量,防治方法:尽可能减少树木的机械、生理损伤。注意放牧,免使牲口破坏树木等。
桉树根部病害主要有青枯病和根腐病,近年尾叶桉、柳桉、巨桉、巨尾桉均有发生、尾叶桉、柳桉发病较为普遍,有的地区十分严重,发病率2%~10%,有的地区达30%~40%,桉树青枯病一般在4~11月发生,高温多雨的6~8月为发病高峰期,遭台风袭击后的林木,由于根部受伤,病原菌极易侵入,导致感染发病。
一、桉树褐斑病
桉树褐斑病分布在华南各地,危害赤桉、窿缘桉、蓝桉、海绿细叶桉、杆叶桉、薄皮大叶桉、斜脉桉、细叶桉、大叶桉和圆锥花桉。
症状:发病初期,感病叶上出现灰绿色斑点,逐渐扩大变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水渍状,中央沙土色、污棕黄色或暗烟色。发病后期,叶背病斑边缘有白色菌丝体出现,病斑上产生许多突起的小黑点,轮纹状排列,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遇水湿后,病斑迅速扩展。在蓝桉上,还危害枝条,造成梢枯和枝枯。而隆缘桉大部分叶尖被侵染,成为叶尖枯。
病原:病原为桉盾壳霉(ConiothyriumkallangurensSuttonetAlcorn),隶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真菌。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树上病叶或地面落叶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雨水和昆虫传播。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食叶害虫严重时,发病也重。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该病一般5月下旬开始发生,11月以后停止发展。水肥条件差,土壤瘠薄,树木生长弱,发病重。
防治:①减少侵染来源:清除病叶、病株、集中烧毁。②加强栽培管理:适当追肥,增强苗木抗病力。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1:100波尔多液或代森锌和二硝散等药剂。
二、桉树青枯病
桉树青枯病是桉树的一种新病害,在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均有分布。危害尾叶桉、巨尾桉以及柠檬桉等桉树。
症状:感病幼树症状分为2种类型。急性型:感病植株叶片急剧失水凋萎,不脱落而悬挂于树枝上,呈典型青枯症状。根茎木质部变褐坏死,枝干外面有时出现黑褐色条纹斑。后期根部腐烂,皮层脱落,木质部和髓部坏死,有臭味。剖视病根或病茎横切面,有淡褐色的细菌溢脓自变色木质溢出。慢性型:植株发育不良,较矮小,叶片失去光泽,基部叶片变成紫红色,逐渐向上蔓延,部分枝条和侧枝变褐色坏死,后期叶片脱落。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该类型从植株发病到整株枯死,通常需要3-6个月或更长时间。
病原:病原为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Smith),属细菌。
发病规律:该病一般在4-11月份发生,以高温多雨的7、9月为发病高峰期。桉树种间和地理种源间对青枯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高抗树种有巨桉×尾叶桉、柳桉7451、雷林1号桉、柠檬桉和窿缘桉等,中抗树种有柳桉13341、种桉、小果灰桉、巨桉等,感病的物种有刚果12号桉、叶桉和赤桉等。
防治:①选育抗病速生树种或地理种源。②及时清除病株,并注意土壤排水及土壤消毒。
三、桉树紫斑病
桉树紫斑病发生于桉树叶上。初期病叶上出现黄绿色小点,后斑点逐渐扩大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蓝紫或紫褐色。后期病斑可连成片。春季在紫色病斑上会出现黑色小粒状突起或黑色粉状物,有时会产生暗褐色或近黑色的卷须状物,严重时叶尖或叶缘干枯,甚至全叶干枯卷曲。桉树紫斑病发生规律:3—4月孢子器成熟,病叶上溢出大量的卷须状孢子角或分生孢子,孢子角暗褐色或浅黑色,分生孢子红褐或浅黑色。病菌以分生孢子借风雨迅速传播蔓延,该病的侵染影响桉树的光合作用,严重时叶片枯焦脱落。
病原:桉树紫斑病其病原为半知菌类桉树假尾孢。
桉树紫斑病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提炼桉叶油,杜绝或减少侵染源。2、加强桉树林的抚育管理,促进幼树健壮成长,提高桉树的抗病力。3、初春喷洒等量式100倍波尔多液预防,春末病害发生期喷洒多菌灵、百菌清或托布津等进行防治。
四、桉树焦枯病
桉树焦枯病的三种病原真菌可在苗圃侵害桉树的幼苗,也可在幼林地侵害幼树。造成大量落叶、枝梢干枯,严重的整株死亡。这些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感病的枝梢或落地病叶病枝上越冬,第二年3月初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幼林的初侵染源不是来自落地的病残体,而是树上的病枝梢。分生孢子借风吹雨水飞溅传播,分生孢子萌发芽管后,可从叶片、嫩枝的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细胞进入组织取得养分。病菌的潜育期很短,一般为1—3天。短期内又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5—6月达到发病盛期,7—9月,病情危害稍缓,10—11月又有上升趋势,但不会再流行扩展。病菌一旦进入叶片,2—3天内大部分脱落,感病枝条6—8天干枯。夏、秋雨水多,湿度大的气候环境,发病重。
焦枯病的防治:
1.选好苗圃。选择未发生过此类病害的地块作圃地,或必不得已时,必须在育苗前对土壤消毒。消毒药物可选用菌毒清、高锰酸钾、代森锌等杀菌剂。
2.病区幼林应该及时除去树上的病枯枝,扫除地下病落叶,集中烧毁。
3.重病区可喷洒杀菌剂防治,防治效果较好的药物依次为菌毒清、速克灵和瑞毒霉锰锌。使用浓度一般为600—800倍液。
五、桉树褐斑病
桉树褐斑病的病原菌侵害叶片,初期出现灰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后,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变为沙土色,污棕黄色或暗烟色。叶背病斑边缘有时长白色丝状物,病部有无数突起小黑点,偶成轮纹状排列。雨后高湿环境,病斑向四周扩展很快,最大的叶斑点占整叶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严重的造成大量落叶。在巨尾桉和尾叶桉上病菌不但为害叶片,还会为害嫩梢、嫩枝。
桉树褐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腔胞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盾壳霉属的桉盾壳霉菌侵染引起的,在病部上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内生椭圆或扁圆形的分生孢子,以此侵染传播为害。
病菌主要危害苗木和幼树,大树很少发病。病菌在树上的病叶或地面落叶越冬。每年春末夏初,病菌的分生孢子器遇水湿吐出分生孢子,借气流吹送至叶片上,开始侵染发病。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发病最重。11月以后,停止发展。一般*地面的叶片先发病,然后逐渐往上蔓延。感病的桉树,品种主要有巨尾桉、尾叶桉、赤桉、雷林一号桉等。
桉褐斑病的防治,在苗圃和幼林地发病后,应清除病叶,集中烧毁。病害发生严重时,可喷射1:1:100波尔多液。
六、桉树溃疡病
桉树溃疡病的病菌一般侵害桉皮层未木栓化黄绿色的幼苗主干或大树的侧枝,也可为害叶柄和果实。初期在枝干、叶柄或果实上出现圆点状褐斑,扩大后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中央稍有下陷,边缘略隆起。有时受害皮层纵裂,脱落,边缘产生突起的愈伤组织。病菌间中还可侵入木质部表层,使组织变褐色、流胶,感病部位产生稀疏小黑点。严重受害的枝干,溃疡累累,枝干扭曲,叶片脱落,干枯死亡。
桉溃疡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腔胞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茎点属的桉茎点霉菌侵染引起的。病菌小黑点半埋生于桉枝表皮下,雨后小黑点开裂吐出大量长椭圆形的分生孢子,以此侵染传播。在24—27摄氏度左右的温度,30天形成分生孢子器,45天大量产生分生孢子。反复再侵染。
桉溃疡病3月发生,7—9月为盛发期,11月以后病害基本停止蔓延。主要危害苗木或大树幼嫩的初生茎组织。当主干或枝条形成褐色皮层时,病菌便不易侵染。一般直径在12毫米以下的枝干,感病最重,5米以上大树很少发病。苗木生长过密或在夏秋间多施氮肥,有利病害发生发展。苗圃的侵染来源,往往来自附近的桉树林或路旁的行道树早已感染溃疡病枝干、果实。病菌以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传播蔓延。
桉溃疡病的防治,应避免在发病桉林附近育苗或尽量清除病枝,间伐重病株,减少初侵染源。病害流行期间,多施钾肥,少施氮肥,防止苗木徒长。桉苗感病后喷1:1:100波尔多液或波美0.3度石硫合剂,连喷3次,一个月后大部分病斑可产生愈合组织,植株恢复健康。
最好的办法是施足农家肥料!它自然会好起来的。那么高大成片的林地,喷药绝对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