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制指示剂
实验原理: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 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 mL酒精溶液,搅拌。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 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现象。
3. 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二、“可乐”变“雪碧”
取可口可乐空瓶一只,倒入四分之三体积的蒸馏水。取烧杯一只加入50亳升酒精,并加入适量碘片,制得深褐色酒精碘溶液。将配好的溶液倒入可乐瓶中,边加边振荡直到溶液的颜色和可乐相似为止。一瓶“可乐”制好了。在干燥的瓶盖内放入硫代硫酸钠(大苏打)粉末,然后取一张糯米纸盖在内粉末上,再将瓶盖轻轻地盖在瓶口上,小心盖紧,注意不要使大苏打粉末散落在瓶内。
将可口可乐瓶用力一摇,很快一瓶“可口”变成了无色透明的“雪碧”。
原来,硫化硫酸钠和碘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褪去碘溶液的颜色:
I2+2Na2S2O3===2NaI+Na2S4O6
自然,这种“可口可乐”不会可口,“雪碧”也不会令人清爽,它们绝对不能饮用
三、水能“助燃”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怎么会“助燃”呢?也许你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在火炉上烧水、做饭的时候,如果有少量水从壶里或锅里溢出,洒在通红的煤炭上,煤炭不仅没有被水扑灭,反而“呼”的一声,蹿起老高的火苗。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少量水遇到赤热的煤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是可燃性气体,被旺盛的炉火点燃,顿时发生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不过,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条件的,红热的煤炭遇到少量的水,炉火能烧得更旺,温度更高。但是,如果把大量的水浇在煤炭上,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大量水能吸走很多热量,使煤炭温度骤然下降。同时,水变成水蒸气以后,并不能迅速离去,而是遮盖在燃烧的煤炭上方,隔绝了煤炭与空气的接触,煤由于得不到充足的维持其燃烧的氧气,火也就熄灭了。
水能“助燃”的本领相当高超。还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比如说,当微小的水滴喷入燃料油里以后,油便把水滴包围起来,从而使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油就能更充分地燃烧。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把劣质油有效地利用起来,变废为宝。
四、不安定的卫生球
说起卫生球,大家一定很熟悉,经常用它来杀死衣箱中的蛀虫。然而,当你把它放到一个含有醋酸和小苏打的水溶液里一它会怎样呢?开始时,它一直沉睡在杯底,可是,过一会儿,它就不安静了,却在水里上下跳动,好象得了癫狂症一样。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答案
经过这种化学反应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了一个个很小很小的小气泡粘附在杯底或杯壁上,卫生球的全身也都粘满这种小气泡。二氧化碳比水轻,要往水面上升,一旦卫生球粘住的这种气泡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象溺水者拉到了救生圈一样,直往上升。当卫生球升到水面时,由于所受压力的减小,附在卫生球上面的小气泡破裂了,卫生球又恢复原来的比重,失去了“救生圈”,于是又沉回杯底,到再粘足够的小气泡时,又浮了上来。这样循环往复,卫生球便奔走不停。
探究课题:探究二氧化碳与空气的密度大小
作出假设: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试验设计:将两根高低不同的蜡烛放置于烧杯左侧,收集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然后将集气瓶延烧杯右侧缓缓倾倒。
实验现象:较矮的一根蜡烛首先熄灭。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希望你能成功!
探究课题:探究二氧化碳与空气的密度大小
作出假设: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试验设计:将两根高低不同的蜡烛放置于烧杯左侧,收集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然后将集气瓶延烧杯右侧缓缓倾倒。
实验现象:较矮的一根蜡烛首先熄灭。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买本初中化学书,实验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