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 旧唐书 魏征传译文

2025-05-20 23:55:0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励精图治管理政务。他几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来,询问施政得失。魏征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格又耿直,没有什么能让他屈服。太宗和他商讨的事情,都是欣然接受采纳。魏征很庆幸遇到了了解自己的君主,就殚精竭虑为他服务,知道的事情全都说给他听。太宗常常慰劳他说:“你所说的意见,前后有两百多件事情,如果你不是诚心诚意为了国家,还能是什么呢?”该年,魏征升职为尚书左丞。有人说魏征偏袒亲戚的,太宗让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案,没有发现(魏征)有这样的行为。彦博对太宗说:“魏征作为臣子,应该注意自己的举止行为,他不能远避嫌疑,所以才招来了这种谣言,虽然他的本意是无私,但是也有应该指责的地方。”太宗让彦博叫魏征来,并且说:“你以后不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过了几天,魏征进宫对太宗说:“君与臣和协默契,二者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弃公道于不顾,只追求个人行为影响。要是君主和臣子都遵循这个原则,那国家的兴丧,可就不得而知了。”太宗一下子变了脸色,说:“我已经后悔这样说了。”魏征又拜了拜,说:“希望陛下让我成为一个良臣,而不是忠臣。”太宗问:“忠、良有什么区别吗?”魏征说:“良臣是稷、契、咎陶那样的人,忠臣是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良臣让自己得到美名,使君主得到显赫的称号,子子孙孙,福禄没有边界。忠臣使自己受到杀害和流放的命运,让君主不仁不义,国家和家庭双双失去,只剩一个忠臣的名号。就此说来,差得很远呢。”太宗深感魏征所说得很队,就赐给了他五百匹绸缎(作为奖赏)。
阿党:偏私、偏袒。
稷、契、咎陶:都是舜帝的臣子名。
比干:夏桀宰相,后被杀。
龙逢:夏桀时的贤人,为夏桀杀害。
稷、契、咎陶:都是舜帝的臣子名。
比干:夏桀宰相,后被杀。
龙逢:夏桀时的贤人,为夏桀杀害。

楼上的错不少……以后多注意……那边我也改过了

回答(2):

我那边已经帮你翻过了,基本上还行,就是“形迹”,“让征”不是很清楚。呵呵!!!!!

唐太宗刚开始继承王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引进魏征进入卧室内。因为在乎得失而访问他,魏征为人清高,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格又亢奋固执。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屈服,折挠的,唐太宗和他谈论。没有一次不是高兴的采纳建议的。魏征也因此为能遇到像知己一样的主人而高兴。尽力的出谋划策,知道的没有不说的。唐太宗曾慰劳他的辛苦,说:“爱卿的奏折,前后有二百多条,如果不是爱卿为国家的赤诚之心,如何能作到呢?”就在这年,魏征升为尚书左臣。有的人说魏征是阿谀奉承皇亲国戚的人,唐太宗派遣御史大夫温彦博审查,经验证并无此事!彦博说:“魏征作为臣子,须当有来去的行踪,不能够避开嫌疑,于是就招到了如此的诽谤。虽然这是无私的,是公事,但也是可以责备。”唐太宗命令彦博礼让魏征。并且说“从今天开始,不可以再没有形迹了”有一天,魏征上奏说:“臣听说君臣立下协契,道义同为一体。不存在什么公道,只有处事的形迹。如果君臣上下,都遵守了这一条令,那么,国家的兴衰就很难预料了啊。”唐太宗脸色大变说:“我已经悔过了。”魏征第二次叩拜说:“希望陛下让臣成为良臣,而不要让臣成为忠臣。”唐太宗说“忠和良有区别吗?”魏征说:“所谓良臣,就是像稷、契、咎陶这样的。忠臣则是龙逢、比干这样的。良臣可以让自己身获美名,君王又授他显号,子孙代代,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忠臣则受诛杀,灭九族,当君网陷入了恶势,就和国家一起灭亡,空有其名,因此我们可以说,相差好远啊。”唐太宗深深地采纳了他的建议,恩赐他绢五百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