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众普遍认为弟子规是文化糟粕,而三字经却不是?

2025-05-17 16:41:3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三字经的内容中其实也有少部分文化糟粕,但是删减后还是可以作为少年儿童的读物的。弟子规整本书都是文化糟粕,都在宣扬一种封建社会的愚昧文化。

首先,三字经由宋代大儒王应麟所作,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引用的典故也很多,是宋代以后历朝历代的儿童的启蒙读物。弟子规是清代的秀才李毓秀所作,现代人才将其作为儿童启蒙读物,但是经过专家的考证,弟子规在清代并不是给儿童看的,而是用来教育一些不认字的底层人民,让他们忠于皇帝。所以从作者的能力,社会的地位来说,三字经就已经远远强于弟子规了。

但其实不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产生的背景都是古代社会,古时的教育与现代的教育模式大相径庭,所以不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给孩子看都是弊大于利的。首先三字经中有大量的典故,就算一个成绩优异的高中生都很难完全理解其中的典故,更不要说小孩子,所以孩子只能死记硬背,这就增加了他对古代文字的厌恶,对未来的发展不利。

其次就算在三字经中还是有很多糟粕的内容,例如男尊女卑,对皇帝愚忠这些。如果要把这些全部删掉,就会破坏音韵美,还会造成前后文不通,与其这样,索性不让孩子去看。国学热不应该是盲目的,也不应该是家长热衷,孩子受罪。


幸运的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些,弟子规目前已经全面退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三字经目前还存在,但是大多是节选,所以没有一些封建糟粕的内容。我们想要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三观,家长完全可以言传身教,而且现在有很多优秀的绘本童话,这些才是适应现代人的启蒙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扔掉三字经,只不过要把它放到博物馆与专家那里去,别让他们在坑害我们的孩子。

回答(2):

因为《三字经》重点在于教会孩子懂得道理,学会仁义礼智信,热爱学习,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主张。而《弟子规》的内容里所提到的孝顺,就有些盲从。

回答(3):

尽信书不如无书。太注重形式,只会流于形式,一点形式都没有,会变得毫无规矩。形式可以规范内心,形式为内心的显现,如果只是形式而不能启发内心,形式就很死板,糟粕与精华,是来源于提取,外在的形式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是内在的核心是不变的。

回答(4):

我觉得是因为弟子规所讲的是强制命令形式,要求就是要服从,太过于专制,而三字经大多数都是讲道理形式,用以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回答(5):

因为弟子规是直接要求你这样做,不讲道理,圣人说的必须服从。而三字经是谆谆善诱,更加容易被孩子理解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