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酷刑之弹琵琶,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

2025-05-20 20:31: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说到琵琶大家都会想到那句著名的诗句“犹抱琵琶半遮面”,美人如画,歌声似仙,让人亦幻亦真。然而在古代给犯人们说到“弹琵琶”就有可能让他们听其变色,瞬间大小便各种失禁。今天就来说说,这个痛苦程度和残忍手段,完全不亚于史上任何一种酷刑,号称十大酷刑之一的弹琵琶。

据说“弹琵琶”之刑始创于明朝,是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组织用于言行逼供的一种手段,由于该刑罚过于残忍,史书记录也过于隐晦,但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个相关记载:

据《明史》卷七十三《刑法志》载:“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尽脱,汗如雨下,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每次用刑下来,囚犯哀声震壁,血肉溃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惨毒难言。所以,当时人一下诏狱,就魂飞汤火,而一旦能从诏狱转送法司,竞觉得不啻天堂之乐。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施刑方式是将人犯按倒在地上,控制住其手脚,掀去其上衣,露出肋骨。用尖刀用力在人的肋骨上来回“弹拨”。犯人皮肉慢慢绽开,划裂,既痒又疼,生不如死。要知道每次行刑完毕以后,犯人血肉模糊,痛苦不堪,但不至于断气,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种绝望的心情,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别说审讯逼供了,一场刑罚下来,任何罪过都会乖乖的承认。

我们还原下这种场景—

首先把犯人当乌龟一样按在那里,把四肢都给固定绑住,(这样犯人才不会乱跑乱动。)然后再把犯人跟剥洋葱一样剥去外衣(这时候杨宗纬的洋葱有点不适合这样的场景。),接着就是放大招了。找到犯人的肋骨,利用尖刀弹拨犯人的肋骨部位,就跟弹琵琶一样。刮。。啊。。。刮。。。

要知道肋排处仅有一层皮和神经组织,只要轻轻的一刮,被施刑者往往白骨显现,血肉模糊,关键在你感受到痛的同时,你还可以清楚的看见自己是如何被施刑的。可此时你也只能看着而已,毕竟在施刑之前你肯定被牢狱们各种固定绑死。想逃脱是不可能的,想挣扎是不存在的。其痛苦程度宛如挖心,最后皮肉慢慢绽开,划裂,既痒又疼。

这里还要补充一个细节,虽然史书上上没有提到。就是估计犯人在服刑前要被饿上一段时间。为什么呢?要知道肥头大耳怎么好招肋骨,只有瘦骨嶙峋才好被弹琵琶,外加这种刑罚肯定是最后犯人实在不肯招供才会用上的,不会一开始就放大招。犯人之前就被折磨的不行,自然不可能是肥头大耳了。

就比如说,天启五年,杨涟因弹劾魏忠贤,给其列了24大罪,却反被魏忠贤诬陷“受贿一万两”,下了诏狱。之后,铁骨铮铮的杨涟在狱中被施刑“弹琵琶”等各种酷刑,坚持了数天,供词依旧空白。最后锦衣卫没办法,用一根大铁钉从杨涟头上钉下,这才结束了这个忠臣的性命。

也就是说,如果这种刑罚还是不管用的话,那么衙役们就会放弃了,直接给你去阎王爷那儿交代了。

大家看完我的介绍,会不会有点毛骨悚然?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身在一个法制的社会。但大家还是不要以身试法哦!!!!

回答(2):

这个十大酷刑之弹琵琶是明朝锦衣卫东厂他们发明的。这是把犯人绑起来,然后拿封利的刀尖不停地在犯人的肋骨上来回的刮,不多时就会把皮肉剥离,露出森森白骨。

回答(3):

十大酷刑之弹琵琶是明朝东厂发明的酷刑。行刑人拿尖锐的刀子,用刀尖儿在犯人的肋骨上来回的剐蹭。很快犯人的皮肉脱离,露出森森白骨。

回答(4):

弹琵琶是一种很严重的刑罚,他们将犯人压在地上,控制住手脚,然后用尖刀来拨动人的肋骨,受刑者基本上痛苦难当!

回答(5):

弹琵琶的行刑方式是将人犯按倒在地上,控制住其手脚。用尖刀用力在人的肋骨上来回“弹拨”。犯人在既痒又疼的感受中折磨的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