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和面粉是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谷类食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工精度也越来越高,这让大米和面粉颜色呈现得比以前更白,而且因为其更好的外观、口感和风味,更受人们的喜爱。不过,从营养角度上看,大米、面粉会是越白越好吗?
从外观、口感以及风味等方面,的确精细的白米面更受人喜爱。不过,从营养学角度讲,大米、面粉并不是越白越好。一方面是过度的加工容易损失大量营养素;另一方面加工过细会影响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不利于血糖调控。
完整的谷物包含四个组份,由外向里分别是:谷皮、糊粉层、谷胚和胚乳。不同组分的营养成分有很大差异。
谷皮: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其中还含有矿物质;
糊粉层:含有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
谷胚:是谷粒发芽的地方,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而且还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
胚乳:是谷粒的中心部分,主要成分是淀粉和少量蛋白质。
加工过细,我们失去的是什么呢?
1、损失大量营养素
如果加工过于精细,谷粒的糊粉层和谷皮被去掉太多,甚至全部被去掉,成为常说的精米精面,就损失了大量营养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
对于食物种类摄入比较少的人群来说,如果长期摄入的都是精白米和精白面,就有可能造成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不足,甚至导致维生素缺乏病症,如:缺乏维生素B1可引起“脚气病”。
2、影响血糖生成指数
营养学上通常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来衡量食物引起的餐后血糖反应。一般来说,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大于70的为高GI食物,高GI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快,血糖升的也高;小于55的为低GI食物,55~70的为中GI食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有数据显示:如将葡萄糖的血糖指数定为100,则富强粉馒头为88.1,精米饭为83.2,小米为71,糙米饭为70,玉米粉为68,大麦粉为66,粗麦粉为65,荞麦为54,燕麦为55。
因此,经过精细化的加工,这些精致的白米面GI值很高,特别容易消化吸收,非常容易升高血糖。如果长期摄入,对血糖调控是不利的。
3、引起肥胖
与粗粮或者糙米等比起来,精白米和精白面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了大部分的纤维素(有数据显示剔除了90%以上的膳食纤维),而摄入一定的膳食纤维能增强人的饱腹感,也就是说,摄入同样多的粗杂粮和白米面,摄入粗杂粮的饱腹感会更强。
除了容易饱之外,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防止之后吃进来的营养素被快速吸收,因此这也便抑制了血糖的急剧上升,起到预防糖尿病和防止身体全面性衰老的作用。
小贴士:膳食指南提倡在饮食中要粗细搭配。大米,白面这些细粮固然口感风味更佳,但也要适当添加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粗粮,如小米、玉米、燕麦等,适当添加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