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一下著名的鞍钢三大工程

2025-05-18 02:33:2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新中国的工业化战略以重工业为重点,共产党人一直在摸索一条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1953年,以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组成的鞍钢“三大工程”竣工,为全国钢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标志性事件。

“三大工程”占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无数个“第一”——它是“一五”计划中位列首席的头号工程,是我国第一个钢铁基地,是新中国重工业建设中首批竣工投入生产的重点工程。在毛泽东1949年12月出访莫斯科时签订的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50个工程项目中,鞍钢列于榜首。

扩展资料

1956年是一个创造了许多“第一”的年份。“一五”计划中的许多项目即将建成或者已经建成。包钢和武钢项目相继上马;新中国第一批12辆国产汽车开出了厂房;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形成了工业体系的雏形。

鞍钢的七号高炉出现了压产,高炉需要陶瓷元件,但国产的陶瓷元件却屡屡不达标。1956年,轻重工业的建设比例达到极度倾斜的1:9,工业大量分布在沿海地带,不均衡的状况已经显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中国工业奠基:鞍钢“三大工程”占无数个“第一”

回答(2):

新中国的第一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是鞍钢的“三大工程”。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协定》。它规定:连同过去3年在内,到1959年止,苏联将帮助我国新建和改建141项(后增至156项)规模巨大的工程,鞍钢即为其中之一,而鞍钢三大工程则是同期最早投入设计与建设的;鞍钢无缝钢管厂和大型轧钢厂工程,分别于1952年7月14日和8月1日破土动工;1953年2月27日,炼铁厂7号高炉工程也开始动工兴建。这3项工程均为苏联提供设计及成套设备,由我国自行建设安装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现代化工程。其中大型轧钢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钢轨及大型钢材50万吨,投资为1047.1万元;无缝钢管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各种无缝钢管6万吨,投资为5337.7万元;炼铁厂7号高炉建成后有效容积为918立方米,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高炉,投资为1087.5万元。这"三大工程"于1953年10月23日(无缝钢管厂)、 11月30日(大型轧钢厂)和12月19日(炼铁厂第7号高炉)相继投入生产。鞍钢“三大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国民经济进入大规模基本建设时期揭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