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什么意思

2025-05-21 11:16:3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思是:

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通过注重伦理道德,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扩展资料:

周易作者简介:

文王,专指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

回答(2):

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伦理道德,用教化推广于天下。

这句话出自《周易》之《贲卦》。

原文: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句中前半段“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讲的是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现象,就能掌握了解它的变化规律。

后半段“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讲的是欲对人民进行教化,应先观察、研究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礼仪,了解、掌握其规律,然后才能制定正确的措施和办法,实现教化天下的目标。

出处:

《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贲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第22卦。山火贲(贲卦)饰外扬质 。应当领悟,一切文饰都是空虚的道理,惟有重实质,有内涵的朴实面目,才是文饰的极致。

回答(3):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观察天道运行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人事伦理道德,用教化推广于天下。
   这句话出自《周易》的《贲卦·彖传》,在《周易》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编纂;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回答(4):

这句话出自《易经》,也是这本书里难得几句能让人看懂的话……= =
翻成现代汉语是:“观察天道运行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人事伦理道德,用教化推广于天下”。
《易经》的确很玄妙,我这里很多地方用了意译,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尽可能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

回答(5):

这句话出自《周易》中《贲卦》。意思是:观察天道运行规律,认知时节变化。注重人事伦理道德,实现教化天下。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讲的是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现象,就能掌握了解它的变化规律。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讲的是欲对人民进行教化,应先观察、研究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礼仪,了解、掌握其规律,然后才能制定正确的措施和办法,实现教化天下的目标。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柔来”谓六二。六二阴爻为柔,乃坤之一阴来居二阳之间,成阴阳交错之画,故曰“柔来而文刚”。贲卦亨通,阴阳交则通,不交则不通。柔来居二而得中,使内卦阴阳交错,所以亨通。

“刚上”谓上九。上九阳爻为刚,乃乾之一阳居二阴之上而成艮,使外卦也阴阳有交,故曰“分刚上而文柔”。万物成乎艮,一阳居二阴之上,二阴承一阳,故曰“小利有攸往”。

“刚柔”谓阴阳,贲卦阴阳相间,故曰“刚柔交错”。下离为日,上艮为山,互坎为月,互震为雷,乃天地自然之文,故曰“天文也”。离为明,艮为止,故曰“文明以止”。离日绚烂,艮止以节,犹礼也,震雷作音,坎为律,犹乐也,礼乐,人之节文,故曰“人文也”。

震春离夏坎冬,艮为冬春之交,天之文,四时更迭有序。观察天文,从而考见四时变化规律,故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离礼艮节,震音坎律,礼乐之和,天下治矣,观察人文,天下众庶化育,故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观天文察时变,发展生产,创造物质文明;观人文化众庶,提高人类素质,促进社会进步。


《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贲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第22卦。山火贲(贲卦)饰外扬质 。应当领悟,一切文饰都是空虚的道理,惟有重实质,有内涵的朴实面目,才是文饰的极致。

《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记述。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